作者:吴修铭,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院教授,他是出生在美国的70后,他有中国血统,父亲是台湾人。吴修铭曾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50位科学和技术领袖之一,还参选过纽约副州长。
本书:这本书主要告诉你,在你看不到的世界里,商家是怎么争夺你我的注意力的。争夺注意力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只有理解了商家是怎么争夺注意力的,你才能抓住现代商业竞争的本质。
一、核心内容
本书会给你带来三个收获:
第一,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注意力这个商业机会;
第二,发现技术迭代影响人类认知和商业文化的路径;
第三,对以得到等内容型产品背后的商业逻辑,有更深的认识。
一、媚俗是争夺注意力的起点,媒体打一出生就很媚俗
1,最早的报纸很昂贵,属于小众市场,大部分人买不起。直到1833年,23岁的本杰明·戴创办一份自己的报纸《纽约太阳报》,这份报纸只卖1美分,这连印刷成本都不够,但他不打算赚读者的钱,他要靠低价把发行量做上去,然后靠广告赚钱。靠这种商业模式,本杰明·戴成为现代传媒业的鼻祖。
2,人的注意力有两个特点。第一,你任何时候都在花费注意力,不用在这里就用在那里,随时产生随时花掉,既不能关闭也不能攒起来 — 所以商家要争夺你的注意力,是有充分机会的。第二,人的大脑还非常善于忽略信息,实际接收到的信息中绝大部分都被忽略掉了,越常见的,越容易忽略。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仅仅拿信息轰炸读者,是争夺不来注意力的。
3,注意力生意不好做,你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加大剂量给读者新的刺激,最直接的策略,就是往越来越低俗的方向走,比如自杀新闻或者家庭风波。到了更后来,就开始出现藐视读者智商的假新闻。比如《纽约太阳报》曾刊登过这么一则新闻,说天文学家发明了一种先进的望远镜,观测到月球上存在一种比人还厉害的高级生物。
4,后来出现了海报,用海报做广告成为新的方式,而且海报也是在往低俗的方向走。人们发现,不能让海报中的人物老老实实待在那里,必须营造一种人物马上就要跑出画面的动感场景。艺术家们很快就找到了能吸引注意力的各种元素:动感、彩色、画面中一定要有人或者动物,比如穿着裸露的女人、可爱的小婴儿,以及怪兽。
二、取得注意力就能摆弄人心,广告人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1,以前人们对广告的理解是提供信息,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牵线搭桥 — 你有这个需求,我告诉你哪家的产品最好。可是高层次的广告,却是要在原本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去发明创造一个新的需求。
2,品牌是广告业的一大发明。以前的人以为“声望”这个东西是靠产品好慢慢赢得的,而广告人发现,声望其实是可以在短期内制造出来的。广告人大力推广哪个品牌,哪个品牌就能迅速获得声望。你可能以为品牌无非是对不同家商品的一种标记,帮助消费者做选择用。而对高级广告商来说,品牌,其实是一种信仰。
3,怎么让消费者对商品忠诚呢?这就要求广告人赋予品牌精神内涵。广告商已经改写了人民的文化基因。品牌商品不再仅仅是商品,它有了自己的精神和个性。消费者哪里是在追逐品牌,他们其实是在追求自己的身份认同。
4,广告人发现,针对女性的广告,不应该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有一种护肤霜,用了能让皮肤白嫩细腻,这个广告潜台词是好皮肤代表了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它卖的不是护肤霜,也不是好皮肤,而是好生活。
三,宣传是比广告更厉害的武器,是摆弄人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在电子媒体出现之前,广告的渠道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无非就是报纸、杂志、街头海报之类。那时候的注意力商人可以自诩是纸媒的衣食父母,但是他们很难插手娱乐业,直到第一个大规模注意力收割武器的出现——收音机。
2. 希特勒把广告的套路用到了宣传中,成为收割注意力的杀伤性武器。希特勒演讲的时候,始终保持同样的、笔直的站立姿势,用自己特有的手势。?以长时间的沉默开头。然后先用一个低沉的语气讲述自身经历,主动暴露自己感情上的弱点,之后开始诉诸感情,慢慢提高语调和语速,宣泄对犹太人的仇恨。最后,直接号召人民按照他的理念去做。?
3. 好的广告其实是增加了我们的自由。广告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我之前不知道、但现在唾手可得的选项。而宣传就非常不同了。宣传是一个强横的力量,它不但只告诉你这一种选项,而且还能让你对其他选项一无所知,你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这里。
四,为了掌控注意力,媒体、广告主和观众陷入三方博弈
1,注意力商人走低俗路线,很快就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反感,一旦人们发现这些媒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为了剥削他们身上的注意力价值,就会产生一种感情被玩弄的感觉,这对广告商、媒体都不利。在此之后,观众、广告商和媒体展开了一场注意力大战,这是一部收割、反抗和改良的历史。
2,看电视最早是个高雅活动,人在家里看电视会全神贯注地看,而且通常还要关灯。观众如此轻易地就奉献出如此优质的注意力,广告商就冲上去收割了!当时的电视新闻栏目,完全被香烟等广告商主导,新闻内容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禁烟的标志。1952年科学家就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吸烟与癌症有关,但这个新闻绝不会出现在“骆驼新闻”中的。
3,再往后媒体逐渐拥有了主动权。新闻栏目开始不接受广告商主导,一门心思就做独立的好新闻,把观众吸引来再说。电视台也开始推出电视剧,再往后又开拓了晨间节目和深夜节目,换时间段收割观众的注意力。有家电视台还发明了“大场面直播”,尤其美式足球比赛的直播效果特别好。这些措施让媒体逐渐脱离广告商的控制。
4,到五十年代末,美国观众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接近五个小时,人们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反击。这时候恰好有个高科技公司,推出了遥控器,插广告就换台,这打响了观众反击电视台的第一,电视台节节败退。有了遥控器,广告也不得不更加精彩。现在广告商的唯一选择就是把电视广告拍得足够吸引人,把观众留住不换台。
五,互联网成了新的收割注意力的利器,但始终没明白怎么挣钱。
1,现在很多人认为私人公司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国企根本干不过私人公司。然而有意思的是,互联网,恰恰是政府资助项目的产物。
2,早期的互联网收割注意力,是向报纸学习,用低价吸引用户,再把用户注意力卖给广告商,但是没有多少广告商愿意做广告。在90年代初的几年间,做这个注意力生意的网站大都亏损严重,钱烧完了也就完了。
3,虽然没赚到钱,但人们发现,原来在看电视的注意力之外,用户还有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注意力,也可以供注意力商人收割,那就是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人们这才明白,互联网的本质不是什么中心化的优质内容,而是社交!人们对亲朋好友的关注程度胜过看电视。这么好的资源,当然要好好收割。
六,现代明星收割注意力的商业模式,靠的是“名望”。
1,1974年3月,《人物》杂志正式面市。《纽约时报》、《纽约客》这些主流媒体马上都对其大加批评,说这简直是新闻人的堕落。但是读者热烈欢迎,《人物》创刊号就卖出了100万本,轰动程度仅次于当初《花花公子》的创刊号,这开启了一个明星消费粉丝的时代。
2,《人物》杂志内部,对谁上封面,其实有一套固定的选拔标准。
第一,至少得有80%的读者认识她。
第二,她身上必须有一个现在大家都想知道的事情。
第三,符合上面两个标准的,还要按照以下顺序排序 — 也就是说,明星其实是有等级的: 年轻的优于年老的;貌美的优于貌丑的;有钱的优于没钱的;电视明星优于音乐明星,音乐明星优于电影明星,电影明星优于体育明星……排序最低的,才是政治明星。
3,现在心理学家认为,明星 = 像我们 + 超越我们。人们对明星其实有一个“亲密错觉”。演艺明星从不高高在上,他们总是表现得轻松自然,说的都是家常话,互相称呼都直接叫小名,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我们时常见到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琐事,感觉他们就是我们朋友圈的一员。
七,互联网想要赚钱需要中心力量发挥作用。
1,2005年以前,在个人博客出现以后,社交网络流行之前,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单纯美好的业余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开始写博客,人人都有表达权,个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弗里德曼据此认为现在“世界是平的”了。他说一个业余青年写的博客,影响力可以超过一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过去的世界讲国家和公司,现在的世界讲个人。
2,去中心、无组织的东西好是好,但是不赚钱 — 想要赚钱就得有个什么中心把力量组织起来。从早期业余电台到后来的商业电台,从松散的社会团体到凝聚力强的政党,这几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3,现在中国也没人写博客了,但是业余生产力并没有完全消失 — 人都跑到微信公众号去了。公众号对应博客,有两个好处:背后依托于微信社交网络,获得比博客高得多的流量;付费和打赏功能,可以带来广告之外的收入。
八,谷歌和facebook站着挣了钱,它们只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推送广告。
1,Google的首页只有一个搜索框,没有任何广告。在很多时候搜索结果里也没广告。只有当某个广告正好和你的搜索关键词相匹配,Google才会显示它。只有当你点击了这条广告,Google才会向商家收钱。
2,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广告才不会影响用户体验 — 那就是给用户看他本来就想看的广告。 这就是互联网广告的最高目标。
3, Facebook的点赞功能,可能是社交网站最伟大的发明。Facebook允许各个品牌付费进驻,每个品牌有自己的Facebook主页。网民除了互相点赞,还可以给各个品牌点赞。这样一来,品牌马上就能识别出他们的忠诚用户,然后愉快地对这些用户投放广告。
九,对注意力商人而言,眼下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1,注意力商人的历史有一个规律非常明显: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变革。每次出现新的技术,注意力商人就要探索新的开采注意力的手段。对报纸和电视,注意力商人都是很快就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而对互联网,注意力商人探索了很多年。这大概是因为所谓“互联网”其实是个多种不同技术的综合体,得等到各项技术都成熟了,才能让男女老幼都把注意力花在网上。
2,互联网时代,低俗内容也被做到了极致。比如新闻网站BuzzFeed,就代表了用低俗内容取悦读者的最高境界。BuzzFeed研究的是怎么吸引用户分享,发现宠物吸引大家分享,就全给你推送这类内容。这种内容恰恰就是新时期的“低俗”。很多人认为,BuzzFeed这类新闻是互联网的堕落,是对真新闻的最大威胁。
3, 好东西并没有完全消失。维基百科继续存在,而且继续做非盈利组织。Reddit 很像早年的论坛,网友讨论风气很正。?Medium.com是博客时代的遗迹,业余作家也能在上面写出认真的作品。还有各种小众杂志,比如《鹦鹉螺》,《英国心理学学会研究文摘》等等。这些东西,只能算是一片黑暗中仅有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