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信息爆炸”一词的出现,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时至今日,海量信息产生和传播的机制发生巨大变化,对大脑“超载”的影响越来越深。
手机使用时长是一个重要观察指标。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5年3月的数据,中国每人每天花在各类短视频平台的时长超过150分钟,同比增长3.1%,居所有互联网应用首位。如果再加上用手机打游戏、刷微博、逛电商的时间,你查看一下自己的手机数据便可知,日均4小时屏幕使用时间就算是“人间清醒”了。全球的数据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根据国际数据研究机构Data Reportal调查,加纳以每天5.43小时位居2024年全球最爱刷手机的国家榜首,菲律宾、巴西、南非、泰国等位列其后,时长均超5小时。在美国开展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每天平均拿起手机205次,相当于每7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
为什么人们刷手机停不下来?基于算法推荐技术的“投其所好”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实验室里,记者看到,巨大的数据屏实时跳动着海量热门视频和产品的数据指标:点击率、完播率、互动率、用户留存率等。当运营经理轻点鼠标,精确分析已发布视频的用户留存率,会发现在留存率曲线“高开高走”的这部分视频里,内容生态开始“变形”——猎奇的街头采访取代深度访谈,耸人听闻的标题党碾压理性分析,AI合成的视觉奇观吞噬真实影像。用户留存率,就是有多少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停留了下来。据运营经理透露,大多数情况下,在视频前10%进度中每秒流失的用户会达到最高值,10%的进度点是决定整个视频获得自然播放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平台内容要尽一切可能在头几秒吸引用户注意力。这位运营经理坦言,算法模型已发展到能预判用户的神经反应、多巴胺分泌趋势等,从而不断优化。获取注意力的算法,讲述着信息传播的新逻辑。从购物平台的商品推荐到新闻App的头条新闻,从视频网站的个性化播放列表到社交媒体的好友动态排序……算法无处不在地分析人们的行为数据,预测用户的喜好与需求,并据此调整呈现给人们的信息。荷兰哲学家诺伦·格尔茨在《虚无主义与技术》一书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谷歌算法不仅能预测我们正要搜索的内容,还会在发现目标时告诉我们。亚马逊算法不仅能预测我们想买什么,还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买最好。脸书算法不仅能预测我们想和谁成为朋友,还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和谁保持联系。”当算法将人类注意力拆解为可量化的商业指标,我们正经历着比印刷术更剧烈的认知革命,许多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即时满足中悄然改变,陷入愉悦性的信息“暴食症”。“信息‘暴食症’与大脑的奖赏机制有关。”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专家李学军说,大脑最主要的奖赏机制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主要由杏仁核、海马体和其他中脑区域组成。当人们从浏览信息中获得知识或情绪价值,大脑中的奖赏环路就会不断被激活,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不知不觉就陷入愉悦性的信息“暴食症”。人们放不下手机的另一个原因,是手机功能太强大了。
31岁的金融从业者王琳,曾经习惯于每天从早上醒来就启动“高效”的数字生活模式:一边刷牙一边收听行业资讯,一边享用早餐一边晒出每个食材的卡路里……她的手机屏幕累计使用时间日均近8个小时。“睡觉前放下手机后发现,除了身心俱疲外毫无收获。”王琳感慨。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多屏切换、强“多巴胺刺激”的信息环境。“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来看,人类并不善于处理多任务并行的信息流,很容易过载。”徐俊说,所谓的“一心多用”其实是大脑在任务间快速切换,而非真的并行处理。他解释说,大脑以并行和分布式的方式处理信息。不同脑区各司其职,通过神经网络彼此通信。而前额叶皮质(PFC)在整合信息和决策中扮演执行控制的角色,特别是涉及注意力的专注或分散时,大脑前额叶皮质起关键作用。当我们专注执行单一任务时,大脑左右两侧的前额叶皮质会协同活动;同时执行两项任务时,左右前额叶皮质会各自独立运作,仿佛大脑被“一分为二”。当进一步增加至三个任务时,受试者往往遗忘其中一项,错误率飙升至只做两个任务时的三倍。
“研究表明,大脑一次高效并行时,最多应对两个任务,再多就会顾此失彼。”徐俊说。很多研究表明,信息过载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是明确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不久前开展了一项针对游戏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对大脑尚处于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海量信息可能引发多重生理损害,导致认知碎片化,甚至影响未成年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能力。近日,一名博主在某社交平台上详细描述了自己旁观到的一幕,有上万人点赞、评论说“感同身受”。这名博主在餐厅吃饭时,偶遇邻桌的青少年一直低头刷视频,饭菜一口未动。他花了几分钟听了孩子所刷的10个视频,内容依次为:变音小丑搞怪、情侣角色扮演秀恩爱、老铁土味音乐合集、内娱综艺切片、对着镜头刷牙、整蛊他人……内容虽然“劲爆”,孩子却面无表情,只是一直机械地滑动屏幕。“短视频推送的内容之碎片化、无逻辑、低质,以及小朋友上瘾的行为模式,令人触目惊心。”这名博主说。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周亚男说,这样的场景在她的门诊中很常见。青少年因为信息“暴食”导致身心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她接诊的一名从小学开始沉迷短视频的男孩小诺,已表现出语言逻辑混乱、叙事能力薄弱等问题。“长期输入碎片化、低质信息,影响了孩子构建完整思维框架的机会。”周亚男说,不少沉迷于手机的青少年儿童,当参与讨论学业或人际关系时会表现出焦虑与抵触,但对游戏和短视频话题却异常兴奋,这种认知偏好差异暴露了其思维深度的匮乏。“前额叶皮质变薄现象已在部分青少年中被发现,这与信息过载导致的多巴胺过度刺激直接相关。”李学军说。从最初对互联网防沉迷的探讨,到如今对“脑腐”、短视频上瘾的聚焦,体现了人们对信息过载和认知健康的担忧。一些研究学者表示,通过了解信息与大脑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科学地使用大脑,提高甄别信息的数字素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应当加强和持续做下去。
《学习大国》✔07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