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早就说过,他人即地狱。
张爱玲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愉悦。
这才上了半个多月班,就已觉人间浊臭逼人,还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空气比较清新。
有没有一个物种,就是适合孤独,不喜人群的?
前段时间“社恐”上了热搜,一看才知,如我这样的人,竟然为数不少。
欣慰了一下下,就被自己一猛子打醒:即使我的种属人数众多,又有何意义?何况这还是个追求孤独,不喜抱团的族群,难道大家组团一起孤独?
废话说了一箩筐,起因不过是今天我被领导点名作陪饭局。
我非常困惑,无比困惑。
若是有这个传统,也就罢了。偏偏我问遍了人,得知此前从未有叫上普通员工作陪的先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一来,就盯上我了?
我朋友说,有三种可能。
第一,我长得比较好看。
我说得了吧,这个理由都说服不了我自己。
朋友说,那么第二,你比较成熟稳重,办公室其他几个都是90后小姑娘。
我说,这种场合靠的难道不是酒量和嘴皮子?要成熟稳重有什么用!退一步说,我跟成熟稳重沾边吗?
朋友觉得我说得有道理,那么只剩下第三种可能:
我看起来比较好用。
我心里一万头草泥马飞过。
朋友又加上一句,这年头,谁敢惹九零后啊!还是七零八零后,一看就比较好欺负。
于是为了不给八零后抹黑,我果断拒绝了领导。
领导一开始回了个“好”,大概后来想想,不太敢相信我这么不好使,又挣扎了挣扎,叫我尽量。
我斩钉截铁拒绝掉了。但躲过了初一,躲得过十五吗?
更有甚者,这件事再次引发了我的自我怀疑。作为一个起码是中度社恐患者,生平最大的噩梦之一,与中学时考数学并驾齐驱的另一大噩梦,就是参加饭局。
我问老公,我这么恐惧社交的话,我的职场生涯是不是完蛋了?
老公先是一脸不置可否的表情,而后,终于点了点头。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是应该克服恐惧,还是干脆放弃我的职业生涯算了?
人生啊,果真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最近读《斜杠青年》,因为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原理,都是来自于其他书籍,豆瓣评分不高,但我却觉得,这位作者是真正将读过的书,深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的。如此反刍出来的书,虽然文字平实,但常有珠玑之语。
比如她说,成功是要完全摆脱他人的眼光,活在自己的价值体系里。
由此,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和实际拥有的不一样。我们拥有的,往往是别人,是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需要拥有的东西。但我们内心想要的,常常不是这些。
她还说,退而求其次,是一种建立在无能基础上的选择。
这个词用得真扎心。
我们在现实中,常常选择退步。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想要的生活的确非常遥远。如果非常简单,那人人都能过上想要的生活了。
我们都想仰望星空,但现实是,我们常常进一步,退两步。然后一路调侃,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这样的人,根本不配谈什么理想。
敢于谈论理想的人,我想,起码得做出一定数量的尝试,并且经得住同等数量的失败吧。
我从来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我也不想做个Loser,同时,很不幸,我的运气非常一般,躺赢不了不说,还打烂了一手好牌,简直一塌糊涂。
我与我想象的美好生活之间,隔了N多个失败。
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好。就当失败是一条一条沟,跨过去,或者淌过去,再不济,爬过去,也会过去。只要敢往前,不要停在原地,不要往后退,总会有接近目标的那一天。
会吗?未来的事,谁知道呢。就当日常给自己打鸡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