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早上一进教室,同学们就叽叽喳喳地向我说起班级积分的问题。
原来是班主任老师要求语文积分和数学积分要分开,孩子们觉得平时就记在了一起,早已互相融合,无法拆分了。所以,班主任便提出了第种解决办法——把现在学生的总积分砍去一半,作为最后的总分数。
同学们觉得不公平,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看见我这个语文老师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七嘴八舌地向我表达着对班主任如此安排的不满。
听完孩子们的叙述,其实我已经弄清楚了班主任老师这么做的根本缘由——语文得分的权重太大了。其实这也怪我,没有和班主任老师提前进行充分地沟通,片面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大家给我说,如果每次奖惩分数就是一分两分,同学们根本就不在乎。要想让积分规则发挥作用,就得提高权重。
我没有调查,就接受了大家的意见。结果便和班主任老师制定的奖励分数线产生了冲突,一定让她觉得难办了,才有今天这番要求。
为了不影响班主任老师的整体安排,我想了想,如果要积分,语文学科就单独来吧。班主任老师根据积分多少巧妙安排了“抽奖”活动,我不能东施效颦,一是学生觉得没有新意,二是和我进行积分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
所以,我告诉孩子们,我会根据积分情况,邀请孩子们参加我的“茶话会”,并且还可以参加我设计的趣味活动。孩子们当时一听,果然小脸放光,充满期待。
积分,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进行班级管理的手段,而这种手段的最后落脚点落到物质的奖励上来,我想一定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积极得分地原因不是享受到了求知的乐趣,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而是外部刺激所致。一旦没有外部刺激,或者时间一长,外部刺激不能持续升级,他们马上对积分失却兴趣,一切又变回原型。
因此,这种教育手段,短期可行。如果从长期教育学生的角度来看,让他们感知到学习之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征服他们,才是最根本的教育手段。我愿意做这样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