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这个词的另一种领悟
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日常我们所理解的“教学”,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教师发起“教”,学生跟着老师“学”。
今天早上备课,原本储备了资料,有教案,也有课件,将这些资源与教材一比对,有很多不相符合的地方,而且可借鉴的意义不大。于是决定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备课。
今天第一次走进课本的学习,有必要引导孩子理解这门学科的名字包含的意思,因此,从学科名《道德与法治》入手,引导大家讨论。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首先我自己的理解,“道德”就是道义、德行、品德、修养等,是社会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禀赋。“法治”,于个人来说,就是遵纪守法,这是做人的底线,才能较好的立足于这个社会;于国家来说,就是依法治国,这是国家的治国理念,确保国家的和平、安宁和百姓的幸福。
把这两词集合起来成为一门学科的名字,有什么关联性呢,我想道德是柔性的,法治是刚性的,道德是高线,法治是底线。要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就要有道德、守法治,才能担当起工作的责任,被人尊重、认可。
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对吗?肯定不完善,或是不严谨。
于是,开始查资料——
“道德”的基础释义:“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法治”的基础释义:用法律治理国家。有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之说。形式法治指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法治指良法统治,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只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均衡;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他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较高的地位。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两个词语的理解与我的理解有相似之处,但是表达更加严谨。在“法治”的理解上着重从国家治理层面上解读。
在资料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法治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他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藉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这是何等美好的社会,这就是人类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备课中不急于寻找答案,先从自己的思考出发,然后,进行资源的搜集、阅读和内化,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抓住二者的关联,对课程名称就有基本的理解。
今天先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当地的风俗”,风俗中重点讲“尊老爱幼”的风俗,书上的资源很有限,于是搜寻了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
1.爱幼的习俗
出生:“红鸡蛋”的寓意就是报喜,说明家人对幼儿的降生充满了喜悦。
满月:剃胎发,寓意“从头开始,一生圆满”;做胎毛笔,寓意“文云昌隆,青云直上”;用红鸡蛋在头顶上滚几圈,寓意“鸿运当头,吉祥如意”,理发后洗澡,在盆中放入两个石头,寓意“身体健康壮如石”。
过年送压岁钱:寓意“送走旧年,祈福新年平安幸福”
2.尊老的风俗
生日:吃长寿面、寿桃,全家大小回家聚会送祝福。
节日:重阳节,农历9月初9,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经典: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故事1:汉代:汉文帝时代,80岁以上老人每月供给大米1石,肉20斤,酒5斗。
故事2:清朝1772康熙帝69岁生日,办“千叟宴”,迎接全国70岁以上老人到京赴宴,有2417人参加。
故事3:当今老有所养,“老年证”、“一卡通”等。
尽管上周就布置了查找资料,但学生完成得很少,下周需要提早强化,否则课堂的内容扁平化。我将自己查找的资源进行补充,学生兴趣盎然。
这样的备课的过程,我在为“教”做准备,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是在不断梳理、延展,我了解学科词语背后的意义,也丰富了对于“尊老爱幼”来自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那些被历史不断地洗淘流传下来的句子,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成为家庭血脉传承的衣钵,,这也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得到强化的认知。
面对教材,面对课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什么,怎么教,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每天都会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自我追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搜索,寻找答案,寻找理想的解决方案,把自己的“学”放在首位,带着自己的“学”走向课堂的“教”,让课堂的“教”能真正走向学生的“学”。
当我们不被已有的教案牵着鼻子走,不被手上的资源所左右,有自己的理解、判断、思索以及建构的时候,师生彼此相互濡染,课堂就一定能够看见生命与智慧的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