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观鱼、喝茶、吃包子”,一共三样事儿,写完2/3了都还没见着茶和包子的影儿,今儿这篇儿就全有了。其实 “观鱼、喝茶、吃包子”的题目涵盖这三篇儿已经不是很合适了,但一开始就这么起了名儿也不好改了,就这么着吧。
9月5号那天我是为了看金鱼展去的中山公园,看金鱼之余还想进许久未去的唐花坞看看花儿,然后随便溜达溜达,再去来今雨轩外卖窗口买几个冬菜包子。我并没把进入来今雨轩列入计划,因为我没预约。出发之前想的就是到门口问一嘴,能进就进,进不了就直接买包子。
来今雨轩2019年启动古建修复,2021年6月1日恢复为茶社在原址重张营业,开业当年就入选了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人文景观类。因为茶社内桌位有限,采取的是小程序提前预约(需要选定套餐先行付款)+现场线上排队的方式,去年还是前年来着,我曾经试过夜里卡点儿预约,没成功,秒没。
走到茶社的时候问了一下门口小哥没预约能不能进,小哥说得线上排队,我于是打算在外面拍拍照买了包子就走,结果正在拍照的时候听见一个小姐姐问能不能进,小哥问她几个人,在得知一个人后说“有吧台位你愿意坐吗”,小姐姐说可以,于是我赶紧凑上去说自己也是一个人,小哥也问我吧台位愿不愿意坐,我当然是说愿意啊,于是我也进去了。确实是有点儿意外,但就是幸运的赶上吧台的单人位正好有空着的。
中山公园1914年10月10日开园,刚开放的时候除了社稷坛原有的建筑外什么都没有,1915年开始陆续建造公园内的景观,来今雨轩就是在这一年建的。“来今雨轩”轩名由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所定,是指朋友欢聚一堂之所。其意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秋述》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轩取名“来今雨”意谓新旧朋友来此欢聚。《秋述》诗少人记住,序却广为流传,蕴含一段人情冷暖的历史典故:杜甫居长安时,曾被唐玄宗赏识,众人便主动上门结交,一时车马不绝,但他后来终没做成什么官,于是人们又对他逐渐疏远。天宝十年,秋雨绵绵,杜甫贫病交迫,一个姓魏的老友前去探望,诗人感慨作诗以表谢意。从此“旧雨”、“今雨”就成为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称,并常常为后人所借用。
来今雨轩一共有过三块儿匾,上面照片里的这块儿是1971年由著名书法家郭风惠题写的。最早的一块儿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的,1966年WG破四旧的时候被摘下做了厨房面案。1983年赵朴初题写了第三块儿匾,现在挂在公园西侧杏花村内来今雨轩饭庄。
正门左右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是清代大学者孙星衍创作,后由茶社请人书写。这副楹联和“来今雨轩”寓意吻合,进一步点明茶社是宾朋相聚的地方。
小时候最长逛的公园儿是动物园和中山公园,去动物园必吃老莫,来中山公园必吃冬菜包子,而这卖冬菜包子的地儿就是来今雨轩。来今雨轩卖冬菜包子的地儿先后有过三处,现在茶社的位置是原址,我小时候最早跟家人就是在这儿喝茶、吃包子,当时还经营炒菜,温度适宜的季节会在院子里摆桌。看之前的介绍说室外有个大铁罩子,1991年才拆,但我却没什么印象,问了家人也说没什么印象。
搬到杏花村经营的来今雨轩主打的是红楼菜,看之前的介绍说从80年代就开始着手研发了,还得过什么科技成果奖,搞不懂这是什么人想出来的,好在经营红楼菜期间冬菜包子还是能买到的。当西边的来今雨轩经营红楼菜的时候,东边的来今雨轩原址变成了卡拉OK多功能歌舞厅,叫“青云轩”,名字取自来今雨轩院外南侧的那块有乾隆御笔的石头“青云片”,我们全家对此都没什么记忆,可能那个阶段去公园儿比较少吧。
2006年8月19日,我还在前东家的时候,工会组织活动——带领资助的北京周边贫困学生参观天安门广场,午饭是在来今雨轩饭庄吃的,那是我唯一一次进入来今雨轩饭庄就餐,当时还点了茄鲞(点的起的大概只有这个了,其他的红楼菜太贵),可惜已经找不到照片了。那天的活动因为有一个平时喜欢拍照的同事在,所以我虽然带了相机相机但是基本没怎么拍,而且我是带队+全程讲解,也没工夫拍。但这同事下午有事儿,参观完广场就走了,于是直接导致在中山公园儿和来今雨轩饭庄里的照片就很少,因为是工会活动,我把照片存在了公司的电脑里,离职的时候拷到了移动硬盘里,但后来移动硬盘坏了,就是这么寸。前几天曾在前同事群里征集这次的照片,收到的也都是在广场的,没有公园儿里的也没有来今雨轩的,好遗憾。我相册冲印出来的照片里有一张在餐厅外面过道儿里拍的猫,印象里当时我被猫吸引,同事叫了我好几回我才不得不起身继续后面的行程。
杏花村这个位置自打2010年底停业后就再没开过,一开始只是立了块牌子,进院子溜达还是可以的,后来就把整个院子圈起来了,直到现在都是如此。饭庄关了,冬菜包子也就跟着“消失”了,当时还曾经感慨过“怕是再也吃不到冬菜包子了”。因为对冬菜包子的念念不忘,老爸还曾经在一个别的饭馆儿发现有卖冬菜包子的,虽然跟来今雨轩的有差距,但也还是能借此回味一下的。
青云轩歌舞厅大概也经营了不短的时间,具体到何时不知道,只看到2004年12月来今雨轩重新装修,然后重新变成了茶社。很神奇的是现同事的一个朋友正是在这个阶段经营茶社的几个合伙人之一,并且发了照片过来——
同事的朋友说大概在这里经营了三年,后来就从合伙人里退出了。上礼拜的时候同事说她的朋友把当时在来今雨轩拍的照片刻了一张光盘,最近准备搬家,等搬完了可以找一些照片出来。我只能寄希望于能实现吧,我也不好主动要求同事帮我要。这一次茶社经营到什么时候又不得而知,最新一次的恢复改造是在2019年,然后2021年6月1日重张。搜了一下自己的WB,我在2021年的国庆假期里吃到了老爸同事给的来今雨轩重张后的冬菜包子,当时还吐槽了一下:就不能多放点儿肉吗?!以前的冬菜包子掰开来能看到一小坨儿一小坨儿大概小拇指甲盖儿那么大的肉沫儿团儿,现在真是几乎看不到肉了,肉少了自然油就不够,冬菜就显得干而柴。儿时快乐记忆之一的曾经的冬菜包子,竟也回不去了吗……
1910年花砖:陶泥土烧制,每块厚重1.7kg,匠人手绘,坚固耐磨,图案精美,花纹历经百年仍清晰可见;1970年花砖:水泥浇筑,机器印刷,每块厚重1.4kg,沉重但不结实不耐磨,2020年修复来今雨轩时,这批花砖已经碎裂大半;2020年花砖:每块厚重0.4kg,一共经历了5次烧制,才复刻了1910年花砖的样式和纹理,但结实和耐磨程度还是难以与1910年版的花砖媲美。
进茶社坐下之后,左手边是个姐姐(后来聊天儿得知退休有几年了,那应该是比我大几岁),让我帮她拍照,然后就聊起来了,她说凡是天儿好的日子就出来各处逛,当天也是来看金鱼的,看的有点儿热了进茶社来歇歇,因为闲逛这个相同的爱好我俩聊了好一阵子。
还在聊的过程中进来一位阿姨(就是我拍人家黄米凉糕那个),坐在了吧台的最边上,我左边的姐姐走了之后阿姨就挪了过来,然后我俩又开始聊,这阿姨也是喜欢四处逛,80多岁了,每天刷XHS、刷DP、刷影讯、刷演出信息,希望我老到这个岁数儿也能活的这么潇洒。还因为相同的爱好,又跟阿姨聊了很久,阿姨也觉得特高兴,因为家里儿女聊不了这些(阿姨的孩子都是博士之类的,喜欢在家看书),得知我DP的级别后还加了关注。
茶社对于进店后的停留时间限制在两小时内,我那天因为先后跟那姐姐和阿姨聊天儿待了可能得有将近仨小时,可能因为后来客人不多也没人赶我。原本是还想去看塘花坞和惠芳园的,感觉时间不大够了,跟阿姨提起,阿姨说“唐花坞和惠芳园都没开呀”(其实进西门有立着一个牌子提示,我没注意),一听这话我原本有点儿遗憾的心绪顿时荡然无存,既然这样就在店里再逛逛吧,二楼的展区和去卫生间路上的下凹展柜都是餐后看的,最后去看了文创区。
吃包子的时候就被吧台上展示的一本册子吸引,在文创区溜达来溜达去最终还是买了下来,盖了店里的一大堆章。
日记本儿当然是虚构的,但是里面的故事都是根据真实的历史史实编写的,回家慢慢翻看这本手札,感觉这是目前为止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文创,有历史、有故事、有情怀,于是萌生了两个想法:1)要再去买了送人,这就是为什么5号去完12号又去的原因,收到手札的是在境内的两个舍友,她们也都很喜欢;2)做一本真正的“我与来今雨轩”的手札,把我对公园儿、对茶社的回忆和情感集合到这本册子里。这个册子的1.0版(就是我还没往里面加东西的版本)会单发一篇的。
进来今雨轩茶社喝茶,领文创周边关注了公众号、加了客服微信进群,之后时不常看看消息,然后就看到茶社在地坛书市“出摊儿”,赶在中秋节之前人少的时候去了一趟。其实去年跟姑姑逛地坛书市的时候就知道有来今雨轩的摊位,但当时也没专门去找。这次背上了我新买的手札想着会不会有额外的章可以盖,章倒是没盖,但是看到了包包子的过程,吃了这么多年看见的都是熟的成品,包的过程还真是头一次见。
在来书市之前,14号的凌晨线上下单了中秋套餐,想的是中秋节的时候带一部分去老爸老妈那儿,结果出门给忘了,最后全都进自己肚子了。
因为打算做一本特别的手札,在关注了来今雨轩茶社的公众号之后又关注了中山公园的公众号,从而得知是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参加了新版手札推文评论点赞的活动,得了奖,准备在这个月底的时候携爸妈、姑姑一起去领,估摸着那会儿银杏叶应该开始黄了。集赞的时候上海猫友@晓渟贡献了很多票数,下单了一本准备送给她,10月10号赶公园开放110周年正日子我又去了,给本子盖章,顺便看大丽花、进塘花坞和惠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