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抓实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犹如鱼水之情,不可分割。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连接异地和家乡的独特优势,在流动中彰显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
跟踪管理,让流动党员找到“归家之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流动党员来说,党组织就是他们在异乡的“家”。由于流动党员分布广、类型多、流动快等特点,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织密“组织圈”、当好管理员,是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失”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应明确上下协同责任,灵活运用单独建、联合建、依托建等方式,在流动党员聚集地设立流动党支部或功能型党支部,不断严密组织建设。流出地党支部要积极与流入地党支部做好沟通衔接,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确保管理工作无死角。要通过党员服务热线、线上渠道、入户走访、联企核查、社保比对等多种方式,进行“拉网式”排查,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一人一册”专属档案,让每一位流动党员都能被纳入组织的视野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流动党员在异地他乡也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家之路”。
精细教育,为流动党员点亮“信仰之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党员来说,学习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能够让党性修养不断提升。而对于流动党员来说,由于长期在外,学习教育更是不能放松。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着力提升教育精细化水平,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脱节、思想不掉队。要坚持精准需求导向,立足流动党员的成长经历、文化水平、职业属性等实际情况,采用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流动党员的职业需求、兴趣偏好和理论薄弱环节等,分层分类定制个性化“学习套餐”,做到因材施教。精心策划教育内容,挖掘党校、企业、网络等平台资源,设计政策解读、技能拓展、创业指导、乡村全面振兴等特色培训内容,灵活采用跟进式、研讨式、沉浸式、滴灌式等特色教学方法,设定年度、季度、月度学习目标,定期组织研讨交流学习心得,让流动党员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精细教育,为流动党员点亮“信仰之灯”,让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示范引领,使流动党员成为“行动之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大、信息渠道广、群众接触多,是干事创业、发展建设的“潜在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挖掘流动党员中的“精兵强将”,通过“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带动“绝大多数”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要积极搭建才华施展舞台。发布揭榜挂帅项目,鼓励流动党员中的“能人”“巧匠”认领,为群众解忧排难、为发展建言献策。定期组织“返乡归巢”恳谈会、生产经营观摩会、链上企业圆桌会等活动,邀请流动党员中的优秀代表分享“成功路”、畅谈“致富经”,让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推广。要强化典型选树和表彰激励。积极培育一批流动党员先锋示范点,深挖一批流动党员的模范事迹,探索形成一套标准严格、流程规范的流动党员评价体系,用真业绩、真情怀讲好流动党员的动人故事,让流动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示范引领,使流动党员成为“行动之范”,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让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组织要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方式,为流动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同时,流动党员自身也要增强党性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党组织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行走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