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这门学科,目前还不算成熟,它是一门蓬勃发展中的年轻学科。每一年,都有新的理论体系和流派不断涌现。
但不管这个学科怎么发展,作者认为心理学的重点仍然是解决这四个问题:定位、关联、接纳和改变。
首先,定位一个心理现象时,是从静态转向动态。无论心理学术语有多么精准,我们要把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变化。
因为人是会变的。一个人这一刻表现出某种特点,在其他时刻,又会表现出其他特征。所以,要用动态的思路去定位一个问题,具体到操作上,就是要学着思考一个问题:人在什么时候会变得不一样?
一般来说,人可能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在界定问题时,需要多想一想场景、角色、环境等因素,这样遇到问题时就容易把视角打开。
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新的概念,都不要急着对号入座,“我好像就是这样”,要记得加一句:“我只是在现阶段如此”。我可以暂时保持这种状态,可这不代表未来一直不变。
我们学习心理学不是给自己贴标签,而是摘掉标签,看到更多可能性的过程。
其次,关联是心理学的第二个任务,是在不同变量之间建立关联。而变量间关联的方向,往往会从单向的线性关系,转向多方向的循环。
循环关系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任何一方面入手,都可以切断这个链条。比如:“我们小时候学习不好,所以擅长应对逆境”;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可能是对自己要求太高”。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更大的改变空间。
接下是第三个任务,接纳,也就是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心理特点,承认自身的局限性。
为什么说接纳很重要呢?因为我们很容易有一个思维惯性:一学到新的心理学结论,尤其是那些负面的结论,本能的反应就是去刻意改变。
这种本能的自动反应不受思维控制,就像电脑程序的后台那样自动运行,因为它在后台运行,速度很快,我们很难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不能自主选择,只要我们更慢,更平和地观察内在是如何反应的,哪怕不刻意进行任何调整,我们也能拥有更高的可控感。这有点像学正念的那个过程。
所以,接纳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如果发现难以改变的问题,也要积极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它。你对它的了解越深,觉察越细,问题就有更大的安置空间。
最后一个任务:改变。学到任何心理学知识,我们肯定会想到要让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变得更好。
如何变得更好,需要我们主动地说“我要改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改变。
就像那些患抑郁症的人,情绪来的时候,不总想着用药物来缓解,还可以提醒自己:也许真正的原因是不喜欢现在的生活,重要的是改变生活状态。如果总想着用药物来控制,那他们会逐渐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又其实,任何改变方法都只是工具。我们需要认清自己:我想做什么?我希望做出哪些改变?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