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8東西垚壵:
昨天见了一位老友,已近古稀。
说古稀,一是年龄,很快就70了;二是头发,原来头发就不多,现在似乎更少了。
虽然有两年多没见,除了信息不对称,其它还是一如昨天刚别。
感觉。
感觉是可以交换的,感染的。
彼此的感觉。
安全,善意,敦厚,不市侩。
这种感觉,就是不说话,或者没有很多话,也不会感觉不舒服,不尴尬,是一种无理由的基础信任。
检视自己,一路走来,从很小的时候,对于长者都很尊重,无论是熟悉的不熟悉的。
据说这是天生的,不是父母教的,可能是我小时候喜欢吃街坊邻居的百家饭有关系。
孩子和老人,就是单纯催生了良善吧。
慢慢地长大中,对老人也很尊重,但有了分别心。
熟人慢慢有了距离,再长大些知道那是分寸。
生人慢慢没了距离,再长大些知道那是客气。
距离,分寸,客气,是双向的,那也是不用说的感觉。
再慢慢长大中,读了一些书,走了一些路,经了一些事,阅了一些人,对于老人慢慢生了透视心。
相由心生。
每见到一个老人,就启动相面模式。
看面识心术,看人读人性。
在曾经服务的一个机构,无论是国宝鸿儒,还是村夫白丁,德不配老,为老不尊,极致利己,德婊双面,一路淋漓尽致,不能言尽。
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尊老爱幼,而是需要爱老尊幼,并以此为论,如果这样,社会将会如何一改大观云云。
白活。
古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看的是什么?是人性。
有人说,看一个人怎么样,去看看其父母就知道了,因为孩子不仅接受了父母的先天基因,也侵染了父母的后天基因,也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与习惯。
乱说。
历史,是断层的,历史中的人也是断层的。
历史,断层断的是人性,“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在高尚和卑鄙之间还有灰度。
灰度,是看不清的,但可以读的。
终于,坚定地认为,人性是不变的,只要有催生的温床。
佛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老人,老人是老人,老人不是老人,老人还是老人。
人老以后,看淡了,看懂了,看透了,看破了,真正悲天悯人的老人,是以感同身受的慈心看世间万物,看云卷日出月落,不诳语,不沉沦,云淡清风,行规举范,因为他们懂得,还有很多人在目视他们。
不是社会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天道趋平,损有余以奉不足;人道趋极,损不足以奉有余。
无论哪个时代,年老之后,一面道德牌坊,一面逍遥膏脂,鲜有善类,无论人前如何,灰度之处,绝不堪。
不是老了,而是从小变老的过程,一直如此。
有人骂现在的青年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敢以精致利己主义者自居的,在这些张口闭嘴仁义道德的老人面前,做学生,都未必够格。
见的这位老友,虽非鸿儒,亦非白丁,还有家传,但数小时下来,竟然既没有谈丰县女,也没有谈俄乌战,但眼神中传递的余光,他是有选择有立场有见解的。
他在说自己的孩子和外孙。
一叶知春,一语知人。
一位好老人。
也是老好人。
在面对老人,值得尊重的依然要尊重,至于伪善之徒,说天气,或者天气也不要说了。
面对丰县之女,面对俄乌开战,还能瞬间嬉笑怒骂换脸的,还能拿女性用粗卑的语言抖机灵的,骨子里多为像人的兽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