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
️对于在集中营这些幸存者常说:“我们不喜欢谈论我们的过去。对于经历过这场噩梦的人来说,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而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过去的感受,也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感觉。”
️勇气一旦失去,几乎就不可能再挽回。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时惊恐,除了极度惊恐,没有其他感觉。从那一刻起,我们不得不适应这种极度恐慌的状态,直至习以为常。
感悟反思:
可能从《曾国藩传》厚厚的书到这本书那么薄,国外的书好像都很薄,目前看着都有点不适应,因为感觉作者写的不够细腻,相比上本书把曾国藩的一生写的大气磅礴,细枝末节都方方面面到位,虽然是一本人物传记,但是感觉读着很过瘾,像小说一样,像电视剧一样让人忍不住追剧的感觉,这本书在集中营的生活,至少看到今天的内容,没有什么前因后果,少量文字带过情节,着重描写了一下心理状态,一开始我看的不知所学,也无法共情。
直到看到这句话“我们不喜欢谈论我们的过去”,尤其是悲惨噩运的遭遇,我相信作者也不愿意过多谈起,像祥林嫂一样,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反反复复说,或发泄情绪,或博取同情,一开始说别人会同情,说多了遭人烦,因为就像书里写的“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你没有经历,就无法感同身受”。
集中营的生活在国外,而且还是很久以前,生在还算和平时代的我,没法体会,唯一离自己近的,我比较说会看“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最近还有“缅北诈骗”这些,前段时间看了“缅北诈骗”短视频,幸存者逃出来录的,看得我胆战心惊,汗毛直立。最近也关注了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争,短视频里普通老百姓的遭遇无妄灭顶之灾让人泪目,战争已经赤裸裸目标攻击对象就是老弱病残,小孩。加上看了《曾国藩传》里面战争里老百姓的遭遇,我才真的心里很难受,也感慨庆幸现在还是个和平年代,珍惜当下的生活,那是战争中的人民最盼望的生活了。
按照现在的国际局势,未来会怎么样,真的不知道,流言四起,人心惶惶。但是这本书就是给我们心灵的打一针强效镇定剂,无论外界环境变成怎么样,怎么差,真正的强者是不会抱怨环境的,只会适者生存,这个适者就是内心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如何去接纳,转念,把“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真的能贯彻到底,甚至能够坦然的面对生死。连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都想不开,执着不放,怎么去面对生死的考验。有句话叫,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其他都是擦伤。虽然极致的苦难也许未曾经历,但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检视自己,修行自己。有没有什么是自己特别执着,特别放不下的,放下,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昨天看到夏老师的分享,觉察对孩子的执着,以及怎么逐渐放下,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也很感慨,我们只是孩子的引路人,并不是孩子的操控者,对所有的关系都是,我最不能破解的目前还是夫妻关系,两性关系,需要更多的觉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