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的课简单、真实、自然,一如她本人。
亲切随和,是老师呈现给学生最直接的一张名片。这一点在海燕身上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课堂上的她始终面带微笑,轻声细语。这样的课,让人如沐春风。在那轻松宽容的氛围下,学生们或专注地自学,或热烈地讨论,或大方地展示,一切真实自然。
海燕老师谦虚地称自己遇到了一群有灵性,有悟性的学生。学生的灵性与悟性何尝不是源于老师适时而专业的点拨呢?是老师把学生带到了芳草鲜美的语文湿地,是老师让学生遇见了更好的他们。
这一节课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和舒缓的教学节奏。此刻,闭了眼脑海中很快跳出海燕的授课过程:找出“不平凡”——读出“不平凡”——写出“不平凡”。看似简单的设计,实则蕴含着老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和极具特色的设计。同课异构想要上出新意实属不易,然而海燕老师做到了。她这节课有没有上出高度且不论,起码上出了自己,上出了特色。
她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每一个环节。学生在“找不平凡”中,已然学会了通过寻找关键句抓住文章主旨的学习方法。那几个串联全文的抒情性句子,既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露,也是串联课文的一条线。此处可在写作方面做以引导,比如写作的时候既要做到开篇点题,又要注意谋篇布局。可以用抒情性的句子反复点题,这样既起到了自然的过渡作用,又强化了作者的情感,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突出。(此处为纸上谈兵,可忽略不计。)
学生在写作时最欠缺的就是段落的自然衔接和情感主旨的强化突出。而《白杨礼赞》中的几个抒情性句子刚好做了示范作用,是很好的习作范本。正如宜阳县教研员张主任所说,用教材教写作,是极好的观点。
课堂上的海燕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不急不躁,缓缓而行。一个淡定自信的老师,才可以如此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如此胸有成竹地娓娓道来,这是她专业能力的体现。
她的个人功力在引导学生创意诵读时,恰如其分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几句简短概括的句子不仅是她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她文字功底的体现。一首简洁的小诗,经她之口,如颗颗晶莹的珍珠般散落下来。
海燕的声音清脆悠扬,悦耳动听,宛如一首叮咚作响的小溪,在课堂上缓缓流淌,直流进每个人的心田。她用自己的才华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点燃了学生的朗读自信。
学生们埋头专注地书写自己的心声,抬头自信地诵读自己的习作。遇到读得平淡的地方,老师会耐心进行引导,告诉学生哪个词语需要重读,哪个地方应该舒缓一点,哪一处又需要语调激昂。这不正是朗读教学在语文课中的体现吗?这不正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这不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吗?
更可贵的是海燕不是象征性地指导一下然后一笔带过,而是把教学落到了实处。她让学生再试着读一遍,第二次显然有了进步。在公开课那争分夺秒的场合,老师能够从容地停下来等待学生在课堂上二次朗读,这是落地生根的教育。
海燕把课堂上最宝贵的两样东西给了学生,那便是时间和信任。她愿意慷慨地把紧巴巴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现场挑战自己,而不仅仅是说“课后多练习”或“以后多注意”之类的话。这一点是我在教学中常犯的错误,对学生的指导常常流于形式。参照海燕,反观自己,自叹不如。
海燕愿意等待学生,背后是她坚定的育人理念。她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她愿意让学生酝酿一下继续朗读体会成长的喜悦。她就那样微笑着看着眼前的学生,安静地倾听学生的朗读。由此可见,她是一个眼中有生,心中有人的好老师。
整节课老师没有一句催促学生的话语,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每一句评价和激励都那么恳切恰当。没有任何喧哗的表演,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真实自然。在老师的陪伴和引领下,学生的朗读和写作能力稳步提升。
这是一节真实的、从容的、有温度的语文课!老师对学生只有安静的等待和真诚的鼓励,这是老师的爱心和专业的体现。一个眼中有人的老师,才会走进学生心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可。于是,海燕老师与学生初次见面便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一言以蔽之曰:老师温婉大方教有法,学生安静专注学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