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清风
五一假日,不知要去哪。想走远出去,看看景点,怕堵车,更怕堵人;不出去,又总觉得辜负了长假。放个假,反而徒增了烦恼。最后决定回老家,主要是探亲,也可以在附近转转,二则兼顾。
老家信阳,多山地、丘陵,雨水丰沛,气候、习俗、风景皆类湖北,不似河南,故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谓。信阳山并不太高,海拔、温度、湿度特别适合茶叶生长,因此最有名的就是“信阳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陆羽茶经称: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茶最好的是明前茶,既清明之前采的茶。彼时气温回暖,万物复苏,茶树刚冒出第一批嫩芽。这头茬茶,芽叶鲜嫩,数量又少,加之急于品尝春的馈赠,故而价格越炒越高,据说最高达五十万一斤,令人咂舌。即便如此,每年清明前后,全国各地的茶客、茶商,还是蜂拥而至,挤满整个茶山,看一看满眼的绿意,吹一吹春天的暖风,喝一杯明前的新茶,这一冬的沉寂也就随之消散了。
明前茶之后是雨前茶,既谷雨之前的茶。随着气温的回升,茶叶发力生长,产量渐高,价格反而不如之前了,人都说,与明前茶相比,此时阳光雨露充足,茶树筋骨健壮,故而芽叶较老,不如明前茶幼嫩。我总觉得这里面更多是心理因素,反正我是喝不出来差距,甚至反而觉得雨前茶入口甘爽,茶味更浓。
何为好的信阳茶,历来标准不一,单是信阳人也有很多不同的评判标准。最为出名、流传最广的要数“小、混、淡”,既芽叶要小、茶汤要混、茶味要淡,得此三则,谓之好茶。我喝茶却不同,一是茶汤要清,清清爽爽,喝着舒心;二是茶味要浓,茶味不浓还喝着什么劲呢,不如喝白水,而想要汤清茶浓,就几乎必然是要大芽叶,故而,多年来我对“小、混、淡”一直不得要领,却独对“大、清、浓”情有独钟,每每也很心虚,觉得自己茶品不高。直到几年前,到一茶农家买茶,随口问问,好茶的标准是什么,老农咧嘴一笑道:啥标准咩,好喝就行呗。我随之一笑,嘿,就是这个理,无论什么茶,终归是种饮料,自己爱喝、好喝就行了,何必在乎别人的标准。
去年信阳市里,开始倡导毛尖“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生产,既不再过于追求小,追求单芽头,“小”和“混、淡”是一体的,不去追求“小”,也就意味着不去追求“混”和“淡”了,其中深意,不得而知,难道其实大家喜欢的还都是“大、清、浓”?那到底是谁研究的“小、混、淡”呢,为什么会广为流传呢,难道只是因为谐音梗?茶文化渊源流传、博大精深,我等门外汉也不敢妄加议论。
这次回老家,就去茶山转转吧,明前、谷雨都过了,想来人也不会多,就让我且去吹一吹山风、饮一杯老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