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直是家庭物品整理的权威之作,它的名气很大,很多人非常喜欢。
最初我以为这是一本整理术的书籍,但是读了之后才发现它与整理术无关,主要的是人,而不是物品。
为什么这么说?
“断舍离”强调的是一种人与物品的关系,同时还要加上一个限制条件,即当下时候。
整个理念就是处理当下我们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陷入物品杂乱无章的状态时,根源主要在分不清主角是谁,分不清时间线。
一般人们认为整理屋子,关键的角色是物品啊,但是山下英子提出相反看法,物品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整理的是自己,关注的焦点也应该从物品回归到自己身上。
从物品角度出发,我们就会过分衡量它们的实用型、感情等方面,也容易陷入爱不释手的地方,更不用说如何去舍弃与整理了。
倘若站在自己的角度,我们要思考的是自己需要什么,哪些可以帮到自己,哪些已经成为自己的负担与包袱,从而整理出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举例来说,比如一个商场送的杯子,对于物品角度它可能未来有用;但是从我们的角度看,本来我们有使用的杯子,而这个赠品杯子基本上一年半载也用不上,那么它就属于是一个可以清理的物品,而且这样廉价的赠品本身质量一般,占用了一定的空间。
当然了,这里面的分类标准取决于自己,不过断舍离的关键是保持物品的动态平衡,即有进有出,进入家中的物品要认真筛选,多用一些好的东西,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档次,同时也可以减少大量的次品的频繁更换;另外对于该扔的东西绝对不能手软,也要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02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取舍,可以参考一下作者的三个建议,凡是满足的都可以放心大胆的扔掉。
第一是与过去有关的东西,比如一个朋友当年送的礼品,像明信片、贺卡、小物件等等,多数情况下都会被我们保存起来,一年也看不上一次。那么这些与过去回忆有关的东西,就可以大胆的扔掉。不过,这里面我不是很赞同,如果我们把过去的东西都扔掉了,那么是不是也是在忘记过去呢。
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放弃,保留最珍贵或者有纪念价值的东西,但是要少而精。否则还是会难以取舍,最后全都留了下来。
第二个是与当下无关的东西,对于一些叫不准有用或者无用的,都可以大胆的扔掉了,因为你当下判断不出它的用途,那么再过一段时间你还是不知所措。同时,它们被用到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第三个是将来可能有用的,比如我们习惯囤积一些钉子、汤勺、盒子,感觉上以后一定会用到,可是通常情况下用到的可能性都很小,而且一旦需要了,我们可能翻箱倒柜也找不到。
对于这三个分类,我们不一定全都照搬照抄,因为具体衡量标准是要因人而异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斩断与物质世界的大量关联呢,这种境界更是一种宗教修行或者瑜伽的理念。
03
那么我们从中可以有什么启发呢?
我看到的是,一个跳出无限循环的路径。
我们尝尝困恼自己屋子总是收拾了一次又一次,而每次打扫之后都是很快又混乱不堪。一边扔掉了很多废物,一边就迅速买进大量物品。
明明是做了一次次的舍弃,又慎重的选择带入屋里的物品,可是怎么还是会反复出现混乱的局面呢,就像是我们掉入了一个时间的迷宫,反复从A点到B点,再从B点到A点,无论怎么努力,却仍是逃脱不出。
这就是无限循环的表现。
比起物品占据室内空间的循环,更大的恶性循环也会表现在工作上、生活中,比如一份周而复始的枯燥工作、一段没有感情但是又相处多年的交往。面对这些情况时,多数人选择的是妥协与将就,就连父母和亲人也是经常开导“凑合着干吧”、“凑合着过吧”。
那么想打破这些无限循环的宿命,关键的一点不是空有一颗不干的心,也不是靠的是向往自由的渴望,而是找对方法和步骤,不妨参考“断舍离”的观念,从当下的我出发,梳理自己与物品、与他人的高关系。与过去的不好回忆一刀两断、与现在的鸡肋一刀两断、与未来的渺茫向往一刀两断,找对了切入的角度,接下来做决定也就简单的多了。
跳出无限循环,需要理清的要么是感情线,要么是时间线,要么是主角与配角。
把这三个维度想清楚了,还有什么可以困住你呢?
我想那些得道的僧侣之所以可以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靠的就是与过去一刀两断,与现在若即若离,与未来融为一体。其实他们没有看破什么,只不过做了一系列新的人生选择,不再把关注点放在人情上,转而放在普度众生或者世界运转规律。
佛曰:一念起一念灭,相由心生。
这不就是一种人生的“断舍离”,跳出出家人所谓的“人生百苦,六世轮回”。
试试“断舍离”,走出无限死循坏,接下来就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