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安全感
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况。内在有安全感的人,他觉得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状况是可以把握的,并且当他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他也有信心可以克服。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这是我们描述的“内在安全感”。也许在外部,他跟我们一样也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和不确定,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也是安稳的、有信心的。
当一个人有了归属感的时候,那就不再是外部的物质环境给到的安全了,而是一个人的内在发生了变化。就像《次第花开》里边讲:“有人一无所有,过着无忧的生活;有人在大别墅里,终身逃亡。”
二、什么是伪安全感
心理层面的伪安全感是什么呢?比如说,日常生活里,有的爸爸妈妈会觉得“这个世界要为我所控,孩子才会是安全的”,就好像手里拿着遥控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掌控当中,他就是安全的。但我们倒推回去看,这一类的爸爸妈妈内在的安全感,就是一种并不真实的伪安全感,因为他把他的安全感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我的整个生活按我的意志来进行,我才是安全的”。当他的控制感被挑战的时候,他的安全感跟孩子的安全感可能都会坍塌,这样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还有一类伪安全,也是生活里比较常见的,比如说完美主义。这样一类朋友是把他的安全感建立在“我只有更完美,别人才会爱我”的假设上,就好像第一类人认为“我只有控制了一切,别人才会觉得我是有价值的”。但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所有人眼里的绝对完美,当我们把自我评价放在外部的时候,其实是不可控的。所以这一类人平时看上去滴水不漏,但一旦在哪一点上他感觉可能失败、有差错,他的安全感也就坍塌了。如果他做了爸爸妈妈,他以这种模式去培养孩子,还想把孩子培养到很完美、很优秀,其实孩子也会处于一种伪安全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缺乏安全感,长大了以后会有哪些我们能够看出来的表现呢?
如果我们以孩子为例来说,有的孩子会很自信,很愿意靠近人,跟人建立关系,他能保持着好奇心,也很愿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去探索。但是有的孩子就会退缩、紧张,不愿意跟人打交道,稍微有人靠近,他的情绪就会难以控制。还有另外一点,他不敢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里面探索。这就是安全和不安全的部分呈现。
另外,我们可以检查自己,比如检查我们的身体紧张程度。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他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整个身心状态都是安定和放松的。可是我们也会看到身边的一些人,虽然他坐在这个地方,但不像樊老师这样抱着书很优雅,他坐在任何地方都会抱起手或者紧张地一直搓手,坐立不安。这是我们从外部就能观察到的,这与他的内在安全感缺失有关。
再有一类情况是,他在外人面前也许伪装得很好,甚至觉得“我要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方式”,我们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哇,这个人好像很有安全感,他比我们都牛”。但事实上,他内心的独白可能是:“我一靠近别人我就很紧张,所以我要把自己隔离起来,假装我很牛,但其实我内心很不安。”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说:“人必须有钱;人必须有用;人必须优秀;人必须强势;人必须完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类父母认为外部的这些条件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强迫性的、必需的。
具足安全感的父母常有的人生假设是:“第一句,天塌下来有长汉子顶着;第二句,儿孙自有儿孙福;第三句,那又怎么样呢;第四句,示弱是一种美德;第五句,试错是天赋人权;第六句,一切皆如我愿,有些还会更好。”也就是说,很多事情的结局都是好的,如果最后不够好是因为还没到结局
总结:安全感强的父母都是能够接纳不确定性的,但是安全感弱的父母都是抗拒不确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