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要到来,宋朝人的元宵节叫上元节,民间传说这一天天官赐福。这一天的夜晚,花市中灯如昼,人们盛装打扮,尽情狂欢。这些情景让词人们津津乐道,从他们的词中就看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除了这些,人们还会惦记一个叫“圆子”的东西:
骄云不向天边聚,密雪自飞空。佳人纤手,霎时造化,珠走盘中。 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
-史浩《人月圆 咏圆子》
在华灯初上的热闹街市,人们纷纷买上一碗甜香润滑的圆子大快朵颐。卖圆子的姑娘手巧迅捷,雪白的面粉在她手中变幻成一个个珠子般可爱的圆球。一会儿功夫,一碗碗美味的圆子就可以供人享用了。宋人的圆子其实就是现在元宵节大家吃的元宵。
据说元宵节的这种吃食东晋时就有了,唐朝人也较为热衷,当时称为“粉果”或“面茧”,可是没有宋朝这么普遍。制作元宵的面粉是糯米面,所以吃在嘴里有“滑”的感觉。朱淑真的《圆子》一诗也说:“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圆子的软韧口感跃然纸上。赵师侠《南乡子》一词里说:“应是著工夫,脑麝浓薰费小厨。不比七夕黄蜡做,知无。要底圆儿糖上浮。”从宋人常用香料做汤喝来看,煮汤圆的时候在汤里放上香料,这种做法应该是很常见的。这和史浩《人月圆 咏圆子》词里所说的“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一致。因为香料汤有保健食疗的功效,所以吃完圆子再喝点热汤,不但满口香气,而且寒气顿消,以至于脸泛桃花。这样说来,当时吃的元宵也是以水煮的为常见,而赵师侠的词还说了一点,就是做圆子要放糖。
史浩还有一首《粉蝶儿 咏圆子》详细的说到了元宵的制作:“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歌楼酒垆,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浪儿门,得我这些方便。” 轻盈、雪白的糯米粉铺在纱布上,做元宵的人手起手落之间就搓好了一个个圆润可爱的圆子,然后撒进汤锅里,点上火,待汤一沸腾,圆子便纷纷浮上锅面。佳人买回圆子,加上糖以后,就可以好好享用了。
唐朝时面茧是在元宵节吃的,常常被认为是元宵的一种。当时长安的富贵之家在面茧里放入写着官位的小纸条,用以占卜将来职位的高下。宋代也延续了这样的风俗,杨万里有诗题曰:“上元夜里俗米粉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这是说把米粉搓成蚕茧的模样,在里面放上祝福话语的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