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明日歌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为什么我们喜欢向明天赊账呢?今天不想完成的事情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明天一定能完成呢?还有,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锻炼了一小时,消耗了400卡路里,可是一顿晚餐,吃了500卡路里?这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克服?
这是《自控力》第四章需要解答的问题,本章的核心观点:
- 理解“道德许可效应”的5类场景
- 由于“道德许可效应”属于心理层面,因此本章介绍的2种提升自控力的方法,看上去很简单,就是要转变观念: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关注目标和价值;减少行为的变化性
前一章我们解释过为什么人成功自控后容易失控,当时是从生理、能量、自控力有极限的角度去解释的,但很多时候,失控人员的血糖含量并不低、意志力还远远没有耗尽,为什么还是会失控呢?本章从心理角度分析,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理论基础就是“道德许可效应”。
1 “道德许可效应”的5类场景
1.1 理论说明
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当自己对某事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在做出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的行为。
也就是说人们经常想一套,做一套。概念听上去逻辑非常诡异。这跟人性相关。我们喜欢用好和坏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件事,而且我们心底更相信“性恶论”,认为人的本质是贪婪的、懒惰的、缺乏爱心的,因此,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场景1)、控制住自己没做一件“坏”事(场景2)、甚至是有要做一件“好”事的想法(场景3)、或者在自控时意识到自己取得了一些进步时(场景4),我们都会觉得战胜了内心那个“恶”的自己,理所当然应当受到奖励,而奖励是什么?奖励就是自控的对立面——放纵自己,甚至做坏事。这也意味着你好不容易前进了一小步却导致你后退了两大步。
除了上面四种场景,还有场景5:当使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时,就会产生光环效应,我们都希望说服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那么坏,我们迫切想给诱惑我们的对象加以道德标准,好让我们在放纵自己的时候毫无负罪感。研究人员发现,当把汉堡和绿色沙拉一起端上来时,客人会觉得汉堡比单独端上来少了很多卡路里,是沙拉蒙蔽了食客的眼睛,因为光环效应,它让食客觉得自己吃的食物符合道德标准。
心理学家调查这些纵容自己的人,他们都认为自己做决定时能够自控,没有失控。他们也没有罪恶感,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奖励,并以此为傲。他们这样为自己辩解:“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儿奖励。”这种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使我们堕落。因为我们很容易认为,纵容自己就是对美德最好的奖励。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真正目标,向诱惑屈服了,做出背离自己原则的事情。
1.2 细说场景3:我们对未来谜之自信
在上面有提到过,即使“好”事还没做,计划未来要做,也会让我们飘飘欲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向明天赊账。很多事情我们今天没做,但计划明天会做,大脑会对明天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明天一定可以做到。
这种观点允许我们今天犯错,明天补救。我们不断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比如,我今天先不健身了,但我保证明天一定会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让我们能在今天放纵自己——尤其是当你确信自己下次不会做出同样选择的时候。
一个经典案例是麦当劳在菜单上增加健康食品时,反而引起了巨无霸销量暴涨。原因是:当人们看到菜单上有健康食品,有点的想法时,身上的压力小了很多,因此,人们把这种想法当成了完成了目标,于是就开始放纵自己,点最不健康的食品。这种心态,已经被不少餐饮行业利用。
还有一个经典实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让学生们从脱脂酸奶和曲奇饼中选一个,当学生们知道下周还会有同样的选择时,83.3%的学生选择了曲奇饼,而那些以为是一次性选择的同学,只有57%选择了曲奇饼。实际上,知道自己下周还有一次选择机会的同学,67%的人心里想的是自己下次会做更好的选择,但当实验人员真的给他们二次机会时,只有36%的人做了和第一次不同的选择。同样的情况,适合于“我可以下周再去学知识”。
我们把未来的自己理想化了,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做到现在的自己做不了的事。我们有时会虐待他们,让他们承担现在的自己犯下的错误。我们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对待未来的自己。即便我们现在已经失去了自控力,我们仍然愚蠢地认为未来的自己意志坚定。
我个人也常常有这种想法,躺在床上不想动,但是脑海中却踌躇满志,规划着下周一定可以看多少书,锻炼多少次,可真正到了第二周,所有的豪情壮志都消失了,我还是躺在床上不想动,可是再畅想下一周时,又是谜之自信,觉得下一周我一定能够做得更多,甚至可以把这两周欠下的债给补上。大脑的确很会自欺欺人。我们把预估看得很重,所以安排未来的自己多做点,弥补之前的糟糕表现,我们不觉得过去两周是真实情况,不觉得最初的预估是不切实际的理想,相反,我们会觉得过去两周是特殊情况。
2 案例
根据上面的理论,我们可以解释以下现象:
- 控制了购买欲的消费者很可能回家多吃点美食——场景1
- 当雇员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公司业务时,他就会觉得,用公司的信用卡支付自己的账单是合情合理的——场景1
- 仅仅是考虑向慈善机构捐款,而不是真付现金,就足以让人们产生去商场购物的冲动——场景3
- 只是“想”去锻炼的人很可能晚餐吃得更多——场景3
- 如果学生们觉得自己已经为复习考试花了很多时间,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她们就更可能花整晚时间和朋友比赛喝酒——场景4
3 如何提升自控力?
3.1 “道德许可效应”存在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道德许可效应”,有两个核心问题:
- 因为“性恶论”,每次自控都觉得是一种惩罚,自控成功是战胜了自我,所以需要奖励,方式是放纵自己
- 我们误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当成了目标本身,不是说你做了一件和目标一致的事情,你就不会面临危险了。进步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比如锻炼的目标是为了减肥保持体重,锻炼只是手段,健康的饮食也是手段,锻炼本身不是目标,我们不能因为每周锻炼了3次,就认为目标达成了,可以狂吃海喝了。
3.2 提升自控力的2种方法
根据上面的问题,有2种提升自控力的方法,核心就是要转变观念:
关注目标
自控的目的是想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个冲动、懒散、容易诱惑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自控成功不是战胜了身体中的那个“恶”的我,而是朝着更好的自己的目标前进了一步。通过放纵自己的方式来奖励自己,毫无疑问,与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不能只听从自己的感觉,要盯紧自己的目标,把焦点放在目标上,而不是取得的进步上。有一个实验对比:当要求学生回忆一次拒绝诱惑的经历,这给了他们道德许可,因此,70%的学生在实验中选择了放纵自己。但当他们让学生回忆为什么当时拒绝了诱惑时,道德许可消失了,69%的学生抵制了下一次诱惑。这是一个神奇的实验。说明有时候自控就这么简单,改变一下对问题的看法和焦点,就能做到自控。记住我们为什么会拒绝诱惑,这是个很有效的办法。
减少行为的变化性
针对场景3,可以通过减少行为的变化性,克服“明日复明日”的想法。意思是把今天做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因此,不要问自己“我现在想不想吃这块糖”,而要问自己“我想不想在一年里每天都吃一块糖”;你明知道应该做一件事情却拖延不做时,不要问自己“我是想今天做还是明天做”,而要问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
其它章节内容:
《自控力》-01-生活真的需要如此艰难吗?
《自控力》-02-在呼吸、睡眠和锻炼中提升自控力
《自控力》-03-我们不是没有意志力,只因太累了
《自控力》-05-我们该如何抵抗这欲望世界?
《自控力》-06-请善待压力中的自己
《自控力》-07-自控力实验中人类为何会惨败给黑猩猩?
《自控力》-08-如何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自控力》-09-请摘下你为自己戴上的“紧箍咒”
《自控力》-10-自控力:“我要打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