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年级语文《司马光》为例:
课前假设:1.学生知识储备:假设学生已对古代文言文有初步接触,像学过简单的古诗,能理解一些常见文言字词含义,如“之”“乎”等,但对于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如“群儿戏于庭”的状语后置可能难以理解。2.学习兴趣点: 猜测学生对故事性内容感兴趣,会被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情节吸引。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形式可能觉得枯燥,所以计划引入动画视频或角色扮演来提升兴趣。3.教学难点突破:预想学生在理解司马光砸缸的智慧和人物品质上存在困难。打算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其他孩子的表现与司马光的行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课中观察和调整:1.导入环节观察:播放司马光相关动画视频后,观察学生反应。若发现学生对动画情节好奇且积极讨论,顺势提问引导他们关注文言文内容;若反应平淡,则补充一些有趣的故事背景介绍。2.字词学习观察:讲解文言字词时,通过提问、默写小测试观察学生掌握情况。如发现很多学生对“瓮”字理解有误,及时展示瓮和缸的图片对比,加深理解;若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较好,加快讲解速度,增加互动讨论环节。3.朗读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时,注意读音准确性和节奏把握。若节奏普遍混乱,教师范读并划分节奏,让学生模仿跟读;若个别学生有问题,进行单独指导。
课后获得教学新认知、新思维:1.学生反馈分析:查看学生作业和课堂反馈表,若很多学生都提到对角色扮演环节印象深刻且通过此更好理解人物,就认识到情境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后可多设计类似环节。2.教学方法反思:如果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思考是引导问题设置不合理还是小组分工不明确,总结经验教训,下次调整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3.知识迁移思考:考虑学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能否迁移到其他课程或生活中。如从司马光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解题或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创新思维,以便在跨学科教学或品德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