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新生代员工,管理者都会比较头疼。一方面,大家都意识到了年轻群体巨大的价值。我之前讲过人格研究。数据显示,他们在开放性上的得分几乎全面超越了上一代。换句话说,他们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又不知道该怎么激发他们。
我给你念几条管理者的困惑,非常有意思。有一个说:“你不带新人真是无法想象,他们每天按时打卡的动力,居然是为了抢到网红店的奶茶。”另一个说:“为什么我给他发任何信息,都只能得到有一句‘好的’?”还有一个说:“他们问我,能不能在办公室里养蜥蜴?我能怎么回答!”
新生代员工的激励问题在行业内争论得最多,因为组织真是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工作目的千奇百怪,看似毫无章法可循。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规律,有效激发他们成为工作中的主力?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1.传统的动机理论
我们每个人来到公司工作都有自己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赚钱,也可能是为了学习,还有可能是为了实现抱负。这个目的,组织行为学称之为“动机”。
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看课本很难坚持20分钟,但是看《哈利·波特》却可以一整天不放手,为什么?虽然都是看书,但是动机不同。同理,企业的激励手段很丰富,但是如果与个体的动机对不上号,员工也不会买账。
为什么我要给你介绍动机理论?说回我们的话题。企业不知道该怎么激励新生代,并不是新生代出了问题,而是企业没有找准他们的动机,用了落后的理论。
下面1分钟的内容你可能学习过,我们快速复习一下,看看传统的动机理论在说什么。
双因素理论的知名度很高,你可能听说过。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公司所有奖励手段都可以被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保健因素指薪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基础因素,它们只能起到安抚作用;而如果你想点燃员工的工作激情,那就需要提供激励因素,比如晋升机会、对个体的尊重等等。
另一个基础理论叫做需求理论。它说个体在乎成就、权力、对群体的归属感。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理论,我就不一一展开了。这些传统的动机模型已经被绝大部分企业采用,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假设,我们来看。
不论是双因素,还是需求理论,它们都默认激励手段是外部的、强制的。什么意思?比如说,组织希望一名员工把产量提高20%,它知道这名员工在乎荣誉感,所以告诉他,如果你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不仅给你发奖金,还在全公司表扬你。
这不是很正常的么?但是请注意,刚才的例子里,默认组织想提高产量。不管是目标也好,达成之后获得的奖励也好,都是强加给他的。这就好像你在工作中加入一个诱饵,牵着他往前走。虽然诱饵很大,但是你始终没有问过他的感受。
我们再剥开一层。传统的动机理论都默认组织是工作任务的主人公,而员工是配角。就好像《西游记》里的唐僧,真心取经的只有他,所以他要不断地哄着徒弟们往前走,完成目标。
2.当代的动机理论
问题是,个体愿意甘当配角么?我们再回来看新生代的特点。
2008年,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出版了他的新书《公共人的衰落》,里面提到,自我是当今时代的新教伦理。这和组织行为学的调查数据是一致的。我们发现,新生代员工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再愿意当一颗“螺丝钉”,而是要成为工作的主角。
这里不去过多探讨原因,我只提一点。许多社会学家指出,互联网是新生代成长最大的红利。二十年前,一个年轻人说自己要当主播,让其他人都看我表演,你会觉得他疯了。但现在,成为抖音、快手上的网红,拥有百万粉丝并不是难事。
我不知道你的年龄。如果你出生在70、80年代,那么小时候玩的最多的游戏,可能是扔沙包、跳皮筋儿等集体活动。但如果你出生在90年代以后,童年一定是和电子游戏相伴的。在游戏中,不管是操纵千军万马,还是度过虚拟人生,无一例外,你都是主角。
主角是什么意思,就是自我掌控,这是融入新生代血液中的内在动机。开头我们提到,新生代居然会因为抢奶茶而准时上班。如果这让你觉得费解,那么你换个思路:你的上班时间,恰好赶上了人家抢奶茶的点儿。
进入2000年以后,组织行为学开始探索适应当代的动机理论。我举个例子,有学者提出了自我一致性理论。当那些能让自己乐在其中的任务变成一种义务的时候,个体的动机就会被破坏。
有个实验就发现,年轻的计算机程序员热爱编程,仅仅是因为他喜欢解决问题的快感。但是如果组织给他一个外在的强加标准,比如每天必须写多少行代码,那么他就会觉得受到了限制,工作的内在动机就被削弱。这种影响有多大?在很多实验中,他们会直接离职。
自我一致性不是唯一的当代动机理论,我再举个例子:目标设置理论。虽然它诞生的年代比较早,但是近几年由于谷歌的OKR工作法很出名,所以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知道OKR没有关系,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觉:当领导跑过来给你制定一个KPI指标时,这个目标更像是组织强加给你的,潜台词是你不得不做。但是如果上级和你一起商量,共同制定一个你愿意挑战的目标,那么这件事就变成了你想做的事情。显然,这更能激发你工作的激情。
类似的当代动机理论还有很多,我不举例子了。和传统的理论相比,它们隐含着不一样的前提假设,就是个体是工作的主角。如果组织想激励新生代好好工作,让他们打主力,就要把人家当作主角来看待。
3.把自己当成投资者
好,我们再来看具体怎么做。
如果你是老板,新生代怎么看待你?把你当成上级?这样就会出现开头说的情况:你想和他们探讨怎么做,他们只会回复“好的”,那不叫打主力。
他们默认自己是主角,那你可不可以把自己当成合伙人,或者是投资者?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携程已经成立快20年了,但是由于每年有近千名大学毕业生加入,90 后新生代员工的占比依然接近50%。
携程的一些部门就把员工分成了一个个“OK二人组”。“OK”取自NBA黄金组合,奥尼尔和科比的首字母。和传统团队相比,它更像一个创业组合。其中O是小CEO,K是小CTO,也就是首席技术官,他们可以自行决策。
那上级领导做什么呢?他们的角色是教练和投资人,做投资决策。而公司其他领导则作为外援,补充信息和思路。
这个OK组怎么做任务呢?携程有个投名状计划。OK组成员与投资人,也就是上级领导,共同商讨出任务周期和目标,比如说是盈利100万元。之后,OK组成员投资一个数额,比如说5万。注意,这笔钱可真是自己的哟,从基础收入中抵扣。
如果最终业绩不到100万元,没达标,那你的投资就算亏掉了。业绩到100万元,你拿回自己的5万,不亏不赚。业绩超过预期10%,投资回报加一倍。也就是说如果盈利110万,你就拿回10万元,多赚了5万。如果你做到了预期的2倍,那么恭喜你,你将拿回10倍的投资额,也就是50万元。
投名状计划的效果非常明显,很多突破性的创新产品,都诞生于这个计划。
听完携程的案例,你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OK小组不就是创业合伙人么?他们与领导的关系,不就是公司与投资人的关系么?如果你熟悉金融,投名状不就是典型的投资手法,对赌么?
为什么这些可以用在管理上,原因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激励新生代打主力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他们当成投资对象、合作伙伴来看待。
这样,你能够想到的具体做法就很多了。比如,你一定要和他们一起制定目标;你也一定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协助和信息,投后管理嘛;你还可以为他们制作个人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成本核算。最重要的,你要把他们当主角,鼓励他们自己说出完成任务需要的资源。
开个玩笑,以这个角度来看,养蜥蜴的要求还奇怪么?如果养了蜥蜴,他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那就尽管让他养,养恐龙都没事。
本文重点
- 传统动机理论把组织,而非员工当作工作的主体; 2. 新生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当主角; 3. 激励新生代打主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他们当成投资对象来看待。
<<< 得到 组织行为学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