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收资讯是要被启发的前一个动作。无论如何,重点在不要止于吸收资讯而已。”
思考:因为仅仅止步于吸收资讯,对于我们的理解力则毫无价值。
-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 蒙田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
思考:“初学者的无知”是因为还没有接触或者尚不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而“学者的无知”指的是那些具备阅读能力,读很多书但却读错很多书的“书呆子”。要知道,读得多未必就是读得好。
-
区分“指导型的学习”与“自我发现的学习”:
指导型的学习是“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一个最基本的不同点就在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就像指导型的学习是阅读一本书,包括倾听,从讲解中学习的一种艺术。”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
“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思考:要知道,哪怕是指导型的学习也需要自我发现学习,因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而不论哪种学习,我们都需要进行努力追求理解力的阅读,这才是“主动的阅读”。
-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思考:我想,阅读就应该始终铭记初衷。就像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这些阅读艺术的技巧,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获得高效阅读的能力并养成习惯。
-
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思考:知道“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目标是识的字及语句的基本意思,这是阅读的最低层次。第二层次: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即“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也称作“略读或预读”。“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 读完书通常可以回答类似 “这本书在谈什么?” “这本书的架构如何?” “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这样的问题。
“大多数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他们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因此,他们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就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思考:说的就是我啊,表示从来不会略读,以为所有的书都应该从头到尾啃一遍,不然心都不安,觉得有愧。因此着实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也渐渐消磨了读书的乐趣。第三层次: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相对于第二层次的“有限时间”而言,“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思考:分析阅读,就是尽自己最大程度的思考和理解。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思考:这个层次还从来没有尝试过,听起来就很难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