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而》篇:劝学
本篇共十六章,作为全书的首篇,记载的是孔子及弟子一些“务本”的言论,朱熹视这些内容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全篇以学为中心,涉及的学习内容包括孝、悌、忠、信、礼、仁等一系列重大主题,后文将要论述的儒家思想在本篇中基本上都有体现。因此,本篇具有一定的总论性质。宋代吴寿昌认为:“今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晓。”
2.《为政》篇:为政
本篇共二十四章,主要论及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虽然其中也包括学习、孝悌等内容,但亦可从治国角度加以解读。正如本篇第21章所云,将孝顺父母与友爱兄弟推广于政治,也就是从政了。在道德观念主要系维于私人间的乡土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是一体的。本篇集中强调了孔子的德政思想,要求从政者既能以德律己,又能以德教化百姓。北宋邢昺从《左传》中挑出“学而后入政”一句,来解释本篇承接《学而》篇的原因。
3.《八佾》篇:礼乐
本篇共二十六章,集中记录孔子对礼崩乐坏时局的评论,反映儒家对礼乐文化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理解。春秋时期,作为统治秩序的礼乐制度正在急剧瓦解,孔子竭力弘扬周礼,批评统治阶层不合礼制的现象,试图通过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来重构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本篇讨论的内容包含了乐舞、祭礼、射礼等礼乐文化的不同方面。钱穆先生认为“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此篇次《学而》《为政》之后”。
4.《里仁》篇:仁德
本篇共二十六章,围绕仁德主题编录孔子及弟子言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关系孔子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和政治原则。在儒家看来,仁会以各种具体形式反映到实际生活中,如治国中的礼让、居家时的孝顺等。《论语》各篇主题相对集中,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所以难免重复。如本篇第20章与《学而》篇第11章重复,但此处意在强调仁,前文重在强调学。邢昺认为:“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
5.《公冶长》篇:执教
本篇共二十八章,主要记述孔子对弟子的评论。孔子讲究因材施教,他对不同人做出不同评价,实际上也是在或集中或个别地教育弟子如何立身处世。钱穆先生认为:“孔门之教,重于所以为人,知人物贤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学之实证。”在阐释了劝学、为政、礼乐、仁德等孔门主要思想后,本篇以弟子们的实例来展现孔子的教学活动,表现教学效果。特别是上一篇强调了仁德后,本篇即从不同侧面具体表现不同人身上的仁德。
6.《雍也》篇:习得
本篇共三十章,所记依然多为孔子与弟子的交谈以及对他人的评论。《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仅要学,还要不断地实习、实践。如果说上一篇是从教的角度来汇集素材,那么本篇便是从习的角度来编辑的。南怀瑾先生指出:“《公冶长》代表修德之体,《雍也》代表进业之用。”儒家所谓学习,一般都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因此必须经常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最终在生活、为政中发挥作用。
7.《述而》篇:师范
本篇共三十八章,围绕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言行组织材料。在前两篇陆续呈现弟子形象之后,本篇聚焦于老师形象,如此便系统地展示了早期儒家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方骥龄先生认为:“《述而》一篇为孔子一生之缩影,不在其身世之传述,而在乎精神上之描摹。”前六篇记言多、记事少,本篇记录的孔子在家闲居的状态、行事处世的原则、慎重对待的事情等内容,有助于全面感知孔子形象。
8.《泰伯》篇:榜样
本篇共二十一章,主要表达孔子对古代圣贤政治品德的赞美。邢昺认为:“此篇论礼让仁孝之德、贤人君子之风,劝学立身,守道为政,叹美正乐,鄙薄小人,遂称尧舜及禹、文王、武王。以前篇论孔子之行,此篇首末载贤圣之德,故意为篇次也。”前三篇逐次论及孔门弟子和孔子,本篇由此进一步扩展至古圣贤,他们的政治品格特别是谦让之风,是儒家非常推崇的榜样力量。
9.《子罕》篇:修养
本篇共三十一章,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组织材料,反映孔子的为人、学识等,讨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问题。南怀瑾先生认为本篇可视为“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申。多半是讲孔子的思想与学问教育的观点,以及一般历史思想观念的阐扬”。本篇除摘录孔子的言论外,另收入他人对孔子的评价,特别是颜渊对老师的赞叹,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道德修养。
10.《乡党》篇:守礼
本篇原为一章,现分为二十七节,集中记载了孔子在各种场合的容貌举止,表现出对礼的遵循。朱熹认为:“《乡党》记圣人动容周旋,无不中礼。”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把礼看作仁的外在表现,用来区分等级,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本篇展示了孔子在面见国君、交接大夫、出入公门等各种场合的合礼举止,躬亲示范,用具体的仪态神情表现他正直、仁德的崇高品质,为后学谨守礼法做出表率。
11.《先进》篇:才能
本篇共二十六章,展示了孔子和学生相处时的情形。邢昺认为:“前篇论夫子在乡党,圣人之行业。盖此篇论弟子贤人之行,圣贤相次,亦其宜也。”上一篇主要表现孔子之德,本篇主要表现弟子之才。孔门人才济济,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各领域均涌现出杰出代表,其中以颜渊为最。他为人好学,品德高尚,被后世尊为“复圣”。其余如闵子骞、子路、子贡等孔门十哲的不同才能也在本篇中得到了肯定。
12.《颜渊》篇:仁政
本篇共二十四章,从仁和礼两个角度表现孔子的政治理想,较之《为政》《八佾》《里仁》等篇综合性更强。邢昺认为:“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孔子弘扬仁德,寄希望于当政者以仁心行仁政,以礼的标准为外在规范,以仁的美德为内在伦理,实现足食、足兵、民信之,共同构建稳定清明的政治、和谐太平的社会。
13.《子路》篇:治国
本篇共三十章,从仁德和为政两个角度论及治国的各种要求,既有发展方略等宏观规划,又有具体的行政措施。邢昺认为:“此篇论善人君子为邦教民、仁政孝悌、中行常德,皆治国修身之要。”虽然在内容上近似上篇《颜渊》,但本篇更多地站在治国理政的主导者角度考虑问题,具体论及了治国应该以身垂范、以德教民、选贤任能等施政措施,体现出儒家对德政的坚定主张和不懈追求。
14.《宪问》篇:辅政
本篇共四十四章,集中收录了孔子对诸侯、大夫的评论,表现儒家对辅政者德、才的要求。邢昺认为:“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为仁知耻、修己安民,皆政之大节也,故以类相聚,次于《问政》也。”孔子多次评价他人算不上仁,但在本篇中却认可了管仲的仁德,以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多次主持会盟,维护了周王室天下的秩序和太平,所以管仲虽然器小、不俭、无礼,但依然可视为辅政的表率。
15.《卫灵公》篇:国君
本篇共四十二章,围绕治国理政和立身处世展开论述。本篇起到第十八篇都对无道的现实进行了批评,不过着眼点不一样。本篇从国君立场评论,后三篇分别立足于大夫、家臣、隐士的角色。皇侃认为:“卫灵公者,卫国无道之君也,所以次前者。宪既问仕,故举时不可仕之君,故以《卫灵公》次《宪问》也。”本篇论及国君如何对待民众的话题,并描述了对君子人格的期许。自然,国君应身先示范成为君子,如此方能教化百姓。
16.《季氏》篇:大夫
本篇共十四章,着眼于大夫的政治素养去批评政权下移的无道现象。邢昺认为:“此篇论及天下无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鲁国正卿季氏弄权、僭礼的做法已在本书第三篇《八佾》中进行过批评,但《八佾》是从礼乐的角度组织材料的,本篇却是从大夫的身份进行论述的,陆续提出大夫应选择益友来自励、不断学习来修身、戒除恶习来养气等主张。
17.《阳货》篇:家臣
本篇共二十六章,集中记录了孔子与一些掌权的家臣的交接,以及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邢昺认为:“以前篇首章言大夫之恶,此篇首章记家臣之乱、尊卑之差,故以相次也。”上一篇中孔子指出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过四代,也该衰微了,本篇便列举了季氏的家臣阳货、公山弗扰和晋国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佛肸,他们或掌握大夫家的权力,或占据战略要地反叛。这就是“陪臣执国命”,家臣把持着国家政权,由此可见当时政治的混乱。
18.《微子》篇:隐士
本篇共十一章,记载了一些隐士的事迹。邢昺认为:“此篇论天下无道,礼坏乐崩,君子仁人或去或死,否则隐沦岩野,周流四方。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四乳生八士之名。以前篇言群小在位,则必致仁人失所,故以此篇次之。”本篇记述了微子、柳下惠、接舆、长沮、桀溺等不为社会所容的逸民,他们在无道的政治环境中保持高洁的品格是值得肯定的,但孔子同时认为,如果只为保持自身节操而不出仕,又是破坏君臣伦理和统治秩序的。
19.《子张》篇:后学
本篇共二十五章,全为孔门弟子在老师去世后的言论。钱穆先生认为:“盖自孔子殁后,述遗教以诱后学,以及同门相切磋,以其能发明圣义,故编者集为一篇,以置《论语》之后。无颜渊、子路诸人语,以其殁在前。”孔子以后,孔门后学分化,各有发展,影响较大的弟子正是本篇依次出现的子张、子夏、子游、曾参和子贡。子张是忠信的楷模,儒学分为八派后子张氏之儒排在首位;子夏创立了西河学派;子游在南方传播儒学;曾参更是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宗圣”;子贡政绩较大,曾担任鲁、卫的国相。
20.《尧曰》篇:前圣
本篇共三章,论述治理天下的道理,既有尧、舜、禹、汤和周武王的为政见解,也有孔门师徒的为政对话,意在重现前圣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儒家主张的政治伦理和个人道德是要落实在现实政治中的,所学为所用,因此本篇既与首篇《学而》的劝学主题形成呼应,又分成三章依次总结了为君的天下太平理想、为臣的辅政治国方略和做人的安身立命原则。正如程树德先生所云:“《尧曰》一章是《论语》全书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