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下英子(日本)
推荐原因:
人生的每时每刻都在选择,要么主动选择,要么被动无意识选择,每时每刻都有舍有得。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把:家里的物品,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的情感和被父母强加的价值观,都可以通过分离和舍弃,让身心变得轻松起来,慢慢地让一些“奇迹”发生,让人生因而发生巨大改变。本书指向行动,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断舍离的能力。
阅读原因:
消费主义盛行的情况下,生活还是需要断舍离这项技能!
本书阅读笔记:
0-1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
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
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
然后,
翻开人生新篇章。
0-2一些案例的图片
山下英子的厨房抽屉
山下英子的住所
断舍离体验者的住所
实践断舍离之后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有一个需要切实认清的现实:
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
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
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
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装上助推器
1-1我们总是喜欢囤货、无法舍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
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
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
虽然具备丰富的家装知识和收纳整理技能,但对于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的估测和考量不足。
上个时代的价值观
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物品产出数量已非昔日能比,然而我们依然会受到来自父母或是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费!”的影响,因此这属于观念上的原因。
(感想:我大概是第一种和第三种了)
1-2那些常常抱怨“还是无法放手……”的人大致有以下三类:
逃避现实型
这类的人,一般因为工作繁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少,所以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推后进行。乱七八糟的家让人心情也很糟糕,就更不愿意待在家中,陷入了恶性循环。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蓄物资。这也是三种类型中人数占比最多的一类。
这三种类型的人共通的一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感。但我们时常遇到时间感的平衡被打破的情况,此时我们的内部时间轴就会出现某种错位和偏差。
(感想:找到自己的情况,接受,然后改变!)
1-3
在进行取舍时,我们应该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这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健康美丽的空间,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地、不走心地囤东西、扔东西。
1-4我们本来就拥有以下三种自由:
放手的自由
保留的自由
取舍选择的自由
因此,我会再三地告诉今后准备努力实践“断舍离”的人:
如果你不想再吃了,
如果肚子已经吃得饱饱的,
那就应该放下碗筷,不多吃也没问题。
因为,吃不吃饭我做主。
如果你不想再穿了,
如果这件衣服已经让你厌烦了,
那就应该脱下衣服,不穿也没问题。
因为,穿不穿我做主。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具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根据八个技巧和五个收纳指南,
了解断舍离的工作机制和“放手”的效果,
刷新对物质的观念,
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清理杂物
2-1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想要在未来重新找回健康的居住空间,最开始就不得不扔掉大量的东西”。也就是说,断舍离是具有体系和系统程序的。
而如何扔东西,也需要合理的方法。
在对居所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要进行断舍离的作业,即进行思想观念的整理。这样可以对我们自身进行“体质改善”,改变我们无法放手,总是囤积货物的毛病。
比方说,我们“为了减肥”“为了护肤和健康”,要控制饮食,多排出宿便。但是长时间进行减肥和饮食控制的话,就需要搞清楚“该吃什么东西”“怎么吃”“为什么以前的饮食方式有问题”等问题,否则会很快退回到以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
(感想:宿便是个伪科学!)
分为以下步骤:
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收纳指南
1.“三分法”
2.“7·5·1法”
3.“1 out 1 in法”
4.“one touch法”
5.“自立·自由·自在法”!
本两章总结:从理论层面介绍断舍离!更新自己的认知和基本断舍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