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作者刹那心灵颤动的独语。”
正如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谈》中说的那样,散文就是“这一个”人面对这一份景致时独有的思考,然后将这份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表现出来,是“此人、此境、此心、此语”。
台湾著名的作家梁实秋先生也曾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
读我国当代作家吴伯箫的散文《灯笼》时,我就是这种感觉。
这么多年来,读的文章多了,如《灯笼》这样以物为标题的文章,大抵思路是可以悟见的。由物及人,由物及事,再来一个由物及人,由人及情,再及理。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托物抒怀。此类文章的写法大抵如是。
根据部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架构,每一篇课文在教材里的价值和作用都是有安排。语文老师不仅要能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还要能根据教材和单元的要求,设计好教学,体现部编教材的设计意图,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精准培育。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不一样的叙述方式,语言朴质而亲切却又陌生感十足,很有生活感。职业的敏感告诉我,这是一篇不一样的散文。
散文阅读首先就是要能引导学生感受着作者的感受,体验着作者的体验,直至发现作者“刹那心灵颤动的审美价值”。
散文的主体是作者,客体是作者记叙、描写的人、事、景、物。但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因为散文叙写的都是日常生活,这日常生活是“这一位”作者以其独特的感觉和知觉,对人、事、景、物及其意蕴的发现。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思。
学生阅读散文,正是通过读作品,感受、体验、分享作者独特的经验,以此丰富和扩展自己的人生体验。
这虽是一篇以物为线索的散文,但绝不是一篇简单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散文,字里行间有亲情,有乡情,有历史,有文化,有情怀。
是的,这绝不是一篇简单的散文,是一篇有境界的散文。
散文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
“写实”的“实”,一方面是指真实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指思想感情的真实,不虚饰,不矫情。文章所写灯笼,个个皆真实。
作者的情感也真实自然,如泉水洞出,汩汩奔流。或寄托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或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或表达对温暖他人,传承着家族历史灯笼的眷恋,或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传神”的“神”,指的是事物内在的底蕴和神采。
文章里每一个不同时期的灯笼都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底蕴。
“妙悟”的“悟”,是指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透视,对生活本质的发现。
部编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灯笼》是一篇散文,而且是一篇自读课文。
吴伯箫的《灯笼》是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第四篇课文。民俗是什么,“民”是民众,是贴近本土的群体,他们组合成了“民间大众”;“俗”,表示这种活动世代承袭、习为风尚、积淀为文化。不管是劳动、节日、仪式、生活禁忌等哪一方面的风俗,都体现了人们的内心需要和情感倾向。
一言以蔽之:民俗的内核是情感。
教材对本单元的学习建议:
1.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2.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是单元总纲。教材的编者要求我们要借助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实现三大目标:表达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