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上“自读课”一样上《昆明的雨》
无论什么教学设计总要追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以为所谓针对性至少包含了这样两个因素: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本身的指向性,一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教学设计要确保其针对性与有效性,首要的是要有课程意识,至少是要有单元意识,而不能只有一节课的意识。
《昆明的雨》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阅读”单元,《昆明的雨》在这个单元属于“自读课文”。
教师对学生的“自读”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教学责任?
人教版教材,教材的编排者,是有“课型”意识的。这套教材大致将“课型”分为“阅读”“写作”“名著导读”“课外诵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究”等“课型”。
尽管都是“阅读”,“教读”与“自读”终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我以为还是在“课型”上,简单地说“教读”就是教学生读的,“自读”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读的。
“自读课”怎么设计与实施,“自读课”上如何让学生自己读起来?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用他们在“教读”课中学到的读这类课文的方法自己去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施以援手,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从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的“自读”提供方向性指导。
现行教材在具体的课文前后,则借助“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阅读提示”“读读写写”等形式,分别对具体课文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对具体明确的教学任务,也可以理解为一些具体教学活动的要求。自读课文,一般是通过“阅读提示”“读读写写”来呈现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加之行文本来就不复杂,所以通过“阅读提示”将这篇文字的结构特点直接告诉了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文本的结构分析就不必花过多气力,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品味体会这一行文特点,并通过文章中那些令作者流连忘返,回味不尽的画面的描述,走进“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透过文字去领略作者的审美情趣及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做一些圈点批注,品品作者的语言与情思,谈谈自己的感悟。
学生的学习任务有以下这些:
1.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或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者与昆明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作者散文风格的评价(包括对《昆明的雨》的评价),制作成资料卡,通过教室的粘贴板,或班级的网络平台与同学分享。
2.学生回忆过去在课堂上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散文的知识,结合“单元说明”和“阅读提示”,谈谈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以如何“自读”这篇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了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特点,为什么选择了“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画面,你觉得这些画面美不美,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文的有关段落,做圈点批注,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对这一段落的感知、认识、判断以及疑问。
《有效教学设计: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中谈到一个策略,“选择性教学干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干预——对学习目标的干预,对学习方法的干预等。“选择性教学干预”,我的理解就是对不同个体与不同情形的不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