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篇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今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故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阳气微、膈气虚。
数脉是不是你的元气在数,是因为虚所以数,那这样子的一种数脉造成的假的热像,并不能够消谷。也就是说,当然这个地方跳的数的脉就一定是津液有所损伤,有一点阴虚夹杂在里面,所以他会有热,但是他不能够帮你消化。所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比如说他发完汗,人很虚,然后呢吃了东西就会吐,那你就把他的脉,如果他的脉是数脉,脉不重要,因为脉大都是数脉了,就是如果你发现这个病人呢他是开始觉得燥热,不想盖棉被穿不住衣服,这个人是他的燥已经开始发热了,所以先把那个热吸掉,帮他身体平复下来比较要紧,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张仲景说的调胃承气汤。
张仲景临床上比较多的比例是用调胃承气汤,这是以汉朝人的体质而论的,因为汉朝人的体质比较阴虚。而我们今日的临床在面对到发汗之后种种后遗症,所以一个发完汗的人,我们要问他怎么样,有没有心悸?如果心悸再加烦躁又是另外一个方,茯苓四逆汤,或者是心悸的话,心悸本身的话,桂枝甘草汤都可以。如果他的症状是吐的话,那你要看一看他是理中汤证,还是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吃完就吐,理中汤跟吴茱萸汤怎么分啊?然后他是寒底的状态,就是没有那个脉比较沉,或者比较弦,那这个没有热像的脉的时候,那或许是吴茱萸汤,发完汗之后的种种可能性。如果是在消化系统的话,那大概是要有这些心理准备。或者是会变虚寒,或者是会热化
太阳中篇条文, 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顿服之。
张仲景以太阳的随经郁热在里部,他说这是因为太阳经的这个邪气传到这个区块,可能是膀胱小腹一带之后,他就热气淤积在那里,于是就造成了淤血。他就说这个地方用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