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是知识学习的目的。离开知识学习,全面发展是空洞的;离开全面发展,知识学习是盲目的。
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类型。前两类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后两类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从广义的知识论来看,学生的学习要兼顾各类知识,注重知识的应用,促进知行合一。
现实问题往往不是靠单一学科知识就能解决的,要改变“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状况,破除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阻隔。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应突出综合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倡导为成为完整的人而全面求知。
这里介绍一个芬兰的小学课堂的案例,这堂课设计了冬天野外的雪地生活情景。野外生活着很多动物,以冬天动物的生活作为主题和情景,把语言、数学、音乐、制作等学科的学习任务在场景中展开和延伸。这堂课最值得关注的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情景中进行。场景与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让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直接联系。当学生学习用符号表征的知识、事实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与生活情景紧密结合,知识及其鲜活的价值往往会转化为学习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真切理解,从而在学习中让知识与能力、与情感同步得到发展。
现实中,人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事实性知识,而且需要程序性知识和认识性知识,学习方式就需要强调情景化,倡导做中学,尝试项目化,推广体验式,评价也需要相应转变。
在数智化时代,信息泛滥、知识爆炸,知识的半衰期缩短。因为学习工具的多样性和泛在学习的普遍发生,正规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如何从信息与知识的汪洋大海中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去伪存真,进而获取最新、最有价值、有确定性的知识?这些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过度强调机械化知识学习、综合素质培养形式化分数化现象。一旦“育人”被异化为“育分”,能力被简化为分数,就会偏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造成知识学习碎片化,知识与素养脱节。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
教师要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