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中国想要成为一个文学家,那就一定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对于许多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个人的见解。
但如果说有那么一本书可以成为普通人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通道,我一定会推荐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
朱自清先生大家一定都有所了解,起码曾经熟读过那几篇录入了语文教材的文章《背影》、《荷塘月色》、《春》。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距离这些文章的发表,已经过去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但这些文章仍然是散文中的经典,这足以看出朱自清先生的文学功底。
但相对于散文中的浪漫色彩,这本《经典常谈》就显得严谨了许多。但严谨并不意味着死板,相反,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像是有人在跟我们说话,突出了一个“谈”字,行云流水的文字之间都体现出一个文学大家对文字内容的举重若轻。
《经典常谈》的开篇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国人相传“仓颉造字”,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可信度并没有那么高,毕竟个人力量有限,如何能造尽所有的字。
“仓颉造字”的传说是在战国后期流传起来的,当时出现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时代的一个选择,多国文字不同难以交流沟通,于是后来秦统一六国之后再统一文字便显得合理了起来,毕竟传说之中文字的源头只有一个。
更加可能的情况是很多人都参与了造字,而官方将其归纳汇总。而东汉的《说文解字》就相当于中国的第一本字典。
我想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对于各篇文章的选题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说文解字》排在首篇,我想这也是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字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是连续不断的。中国的文字从一开始的甲骨文,到后面的金文、小篆、隶书,所有的文字中都有符合时代的传承与发明。
在秦国统一文字之后,文学历史的研究就不再有障碍,也正是因为文字的统一,才让中国的文学历史传承至今,也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可以贯通中国的古今。
《周易》中人对天地万物的研究与学习,在《尚书》《春秋》中历史的发展,在《诗经》中古代文人的浪漫,都通过同样的文字流传了下来。
朱自清先生就用一种与人畅谈的语调,将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在这本《经典常谈》中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就像一个中华文化的引路人,去除了文化中深奥的部分,并将这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展现给我们看。
想要学习中华文化,必然是要读些经典的,而这本《经典常谈》必然能够勾起你去挖掘中华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