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之密钥——爱的表达之六种方式
要点提示:
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的表达,通过六种方式强化联结:1.用欣赏、鼓励的语言替代说教;2.通过眼神、拥抱传递温暖;3.用行动服务(如精心准备孩子爱吃的食物);4.高质量陪伴(专注互动);5.用心准备礼物制造仪式感;6.接纳孩子喜好(如cosplay、网文)。避免负面评价,通过正向强化建立信任,尤其需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敏感需求,用理解替代对抗。
做事业的人都知道,做事先要会做人,而做人的核心是搞好关系,关系好了就会有人脉、有资源,而人脉资源多了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人之所以会成功,努力当然重要,但核心关键是机会,当你处于机会的风口时,谁都可以起飞。
事业如此,家庭亦如此,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夫妻关系是基石,亲子关系是关键。今天咱们好好地聊一聊亲子关系。
当我们在强调家庭教育时,往往可能是家庭出了问题,基本上存在以下现象:
1)说教多于身教;
2)指责多于鼓励;
3)严厉、严格、规则等造成的紧张、压抑感较多;
4)无法接受当今孩子的认知与习惯;
5)期望过甚、要求过高;
6)权威压制多于正向引导;
7)包办、担忧多于放手;
8)精神空虚得不到填补;
……
以上种种最终导致亲子关系较差,孩子的所谓“青春期”“叛逆期”,成为孩子与父母对抗合情、合理、堂而皇之的正当理由。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青春期、叛逆期,但这个并不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人生过程,某种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
回到我们的主题,我们要让亲子关系正常化,核心要点是关系要好。再直白一点,关系好了,父母再教育子女,人家也愿意听你讲,否则孩子听父母讲话都是一种受罪。
我们说“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所要强调的是爱的表达非常重要,只要你持续表达爱、输出你的爱,最终让对方感受到、体会到,从而产生好感,从而就会重新构建、优化彼此的关系。同事之间、爱人之间、亲人之间,都是如此。
亲子关系中,爱的表达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语言:
语言是任何关系中最常用的方式。然而遗憾的是,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埋怨、期待(特别常见)、说教(特别常见)、骂、训斥,甚至冤枉(特别是多孩子家庭中比较常见),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有一个理论叫“强化理论”,对于正向的事情一定要鼓励,对于不太原则的事可以忽略,对于原则性的错误,可以批评打击,但原则性的错误其实发生概率极低。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家庭环境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语言应该是正向的、积极的、愉悦的。
所谓“注意力等于事实”,你越关注什么就一定会发生什么。所以,当你的语言是负面的,也许在我们以前那个年代,大家抗压性比较好,倒也问题不大,但在当今这个社会,你的孩子会长成你负面表达的那个样子。
我们那个年代,说你差的时候,你会不服气,你会与别人较劲。而现在这个年代,当你说孩子差的时候,你内心深处的期待是希望他好,然而他偏偏就会变成你所说的差的样子。
父母肯定是爱孩子的,但由于生存环境不一样,教育理论不一样,认知与行为差异性较大,导致“事与愿违”,父母却常常是“恨铁不成钢”,结果越恨孩子越摆烂。
我们比较提倡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有:欣赏、鼓励、好奇、恰当地表扬等。
欣赏最大的核心要点是具体的行为表述。举个例子,当孩子成绩考得非常好的时候,我们很多父母的表述比较简单,如“太棒了”之类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表扬。
在实践中,我们并不主张过多地表扬,因为表扬是不具体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再比如说“你真是个天才”,这也是一种表扬,这种表扬过多了,会让孩子以为自己就是靠天赋轻松获得自己想要的。
父母正确的表达可以是发问:“哦?你是做了什么事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孩子可能会说,最近听课认真,笔记做得多,每天背书,试卷做得多,等等。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做提炼性重复:“哦,最近读书、练习花的时间比较多,非常的刻苦努力,所以你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通过发问鼓励孩子说出正向的、积极的具体的行为动作,并对这些行为动作表达正向的感受,强化这种鼓励,如:“爸爸为你的努力感到欣慰,也很感动你如此勤奋,爸爸很开心。”
这种积极正向的感受,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期待,但这种期待是在欣赏具体行为与结果的基础上达成的,是容易被接受的,而且孩子也愿意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所以,多欣赏、多鼓励,但表扬只需要恰当,而不宜过多。那好奇又是什么呢?
好奇也是一种鼓励,如:“哇~哦!”“这么神奇?”“真的吗?”“不可能吧?”“这样哦!”“太有意思了!”等等表达惊喜、惊奇的语言,并带有兴奋、困惑、感兴趣的表情。
举一个实例,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可能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就有可能谈恋爱,当然,这种恋爱不一定是真实的恋爱,可能只是一种好感。但孩子很八卦,回家有可能与父母分享,父母如何处理呢?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这么小就谈恋爱?这是不对的。”或者说:“你没谈吧?还小哦,不能谈的。”甚至会有更重的话出来,但这些话一出,孩子会中止沟通,以后遇到什么事就不会告诉父母了。
父母应该明白,宁可孩子与你说实话,哪怕有点你认为的“乱七八糟”,也比孩子隐瞒不告诉你要强,只有讲真话,父母才有机会在后续中做正向引导。
并且,好奇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愿意说话、交流,甚至会兴奋,这是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二、肢体:
肢体表达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眼神、辅助性动作、拥抱等。
眼神是我们在沟通时最常用的,也是表达爱意、关心、欣赏最有效的方式。在我们语言欣赏、鼓励孩子时,配合温柔的眼神,再加上些辅助性动作效果会更好。
如:认可时点头,兴奋时鼓掌、击掌,有成果时来个胜利手势,表达爱意时做一个爱心的动作,激动时可以站起来等等,如此下来,会给到孩子极佳的情绪价值。
肢体表达时,拥抱是我们中国人比较少用的一种方式,但却是拉近距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如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已经失和,此时父母拥抱孩子,孩子一般是拒绝的,要想办法创造机会拥抱。
以我自己为例,参加家庭教育学习时,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就是拥抱自己的孩子。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事情,以什么理由来完成。
见到孩子时,我说:“宝贝,爸爸今天参加学习,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你看,你们学校老师布置作业是不是要完成?如果不会也可能请爸爸帮忙辅导完成,那现在爸爸的作业也遇到了困难,你是否也可以帮助我完成?”
孩子虽然有点奇怪,但表示愿意帮忙,于是与我之间来了一个拥抱,孩子似乎不太情愿,却也配合完成了拥抱,而这个拥抱自然会改善亲子关系。
三、行动:
行动的概念比较宽泛,我们这里特指为对方提供服务的行动。
比方说帮助孩子做点事情,为孩子做好吃的。同样以我为例,我比较喜欢的方式就是为孩子做吃的。
我有一个女儿比较喜欢吃水产海鲜,像小龙虾、生蚝、螃蟹之类的。小龙虾与生蚝做起来是比较耗时间的,小龙虾的清洗和去除虾线很麻烦,生蚝的清洗也很麻烦,孩子爱吃烤生蚝,而烧烤可不是简单的事,但这些行动恰恰是表达真诚、善意、直观且有效的方式。
上周六烤生蚝,从开始的清洗到最后的收拾,近四个小时,孩子吃得挺爽、开心,但并没有对我表示什么。第二天周日我又准备了小龙虾三斤,从清洗到抽虾线,到最后的收拾,也是近三个小时,孩子不仅吃得爽,还专门过来与我聊天,表达了一下对我的关心,心疼我的辛苦。
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一个叛逆期的初中生,对父母做这些其实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一个军旅十几年的大老爷们,也是干得心甘情愿,心中就一条:孩子开心就好!
四、相处:
与孩子相处最多的方式就是陪伴。
陪着玩游戏,陪着看电视,陪着打羽毛球,陪着游泳,陪着读书,陪着写作业,等等。然而,陪伴的时间与质量却是根本关键点。很多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好不容易陪一次,也是心不在焉,一会联系下客户,一会玩一下手机,与孩子互动时也是很敷衍,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现在的孩子极度聪明,父母的一点小动作会尽收眼底,而且这种聪明也会带来很多的敏感和情绪,导致亲子关系失和。
说一个最常见的事,现在孩子普遍喜欢玩手机游戏,请问你能否接纳?如果接纳,你又如何陪伴?
用我们成年人理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件事,禁止绝对不是一个好方法,而且将来反弹会非常严重。大禹治水的典故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堵不如疏,而疏偏偏是我们很多家长难以接受的。
探讨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与孩子一起来玩手机游戏?
五、礼物:
礼物是最直观的方式,但并不是最常用的方式,所以礼物要精心准备才会有更大的诚意。
然而,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虽然并不缺爱,但真的并不擅长表达爱。记得孩子还小时,我过生日,孩子给我准备了自己制作的卡片,我只是出于礼貌,简单地表示了一下感谢。
我想如果那个时候我学习过家庭教育,我应该要配合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并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亲一口,再说一句:“宝贝,我太感动了,这是你自己做的吗?我现在是最幸福的爸爸了。”并且将卡片用精致的包装盒储存起来,将来老时用来回忆一定会非常美好。
可是时间并不能倒流,礼物是表达爱最直观的方式。当年孩子给我送礼物时,我没有get到,那现在我要想办法送给孩子一个精心的礼物,让她能够有所触动。
正好临近女儿的生日,有心人是否可以帮忙出点主意?
六、爱屋及乌:
爱孩子,也要爱孩子所喜爱的一切。
其实,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如果孩子所爱是错误的,我们自然要想办法阻止。但问题是,很多父母在以自己的认知来判断孩子喜好的对错,而不一定这个喜好本身有问题。
世界一直在发展,我们父母的认知其实是不如我们的,同理,我们的认知水平其实是弱于孩子的。但为人父母,甚至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凭自己喜好来评判,实在太多太多。
举例:现在孩子喜欢宠物(不仅养,还又抱又亲的),喜欢cosplay,喜欢如姑娘般的帅气男生(俗称“伪娘”),喜欢化妆,喜欢网络小说,以及上面提到的手机游戏(很多大人也喜欢),等等。
而这些爱好很多都与70后、80后,甚至90后的父母的认知、喜好相冲突,于是,我们很多父母接受不了,进行了说教与指责,结果是冲突与对抗,叛逆的升级。
我的大女儿喜欢化妆,特别是cosplay,我的小女儿喜欢网文,网文最大特点就是爽文,读起来没有什么内涵,但让人觉得很爽。
每当我的大女儿扮演一个角色给我看时,问我漂不漂亮,说实话,我的内心是抗拒的。我的小女儿在看网文时,我向她推荐金庸的小说,她竟然都没兴趣,我是不理解的。
当然,通过家庭教育的学习,现在的我已经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接纳,学会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喜欢的事与物。也许我还没有到那种爱屋及乌的程度,但理解与接纳,已经拉近了我与孩子的距离。
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如果您觉得有些许帮助,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文章、关注作者:黄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