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公立学校只有县城才有,所以每当父亲返校之前,母亲就会早早起床,蒸上几锅玉米面窝头,高粱面窝头和—些红薯(父亲上学时的口粮),然后晾凉以后装进一个布袋子里,等父亲走的时候,再用一辆架子车拉着,和父亲一起到县城(我们村离县城17华里),然后再一个人拉着架子车返回家里。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年下来,县城与村里这条路,不知留下了父母多少的身影和汗水;磨破多少双母亲亲手纳的千层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父亲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候,爷爷去逝了,很是突然,没有半点先兆。白天还好好的,还抱着大孙子(我的哥哥)一起玩,有说有笑的,可到了第二天天亮时,人就不行了,早就浑身冰凉了。
恶耗传来,父亲悲痛万分,当时就昏了过去。爷爷才四十八岁呀,正值壮年,父亲怎么能接受得了,那可是家中的顶梁柱!爷爷走了,就等于家里的天塌了。
可是,事实就是事实,是需要正确面对的,逃避是过不了这一关的。
可毕竟父亲年龄还小,才十七岁,又一直在学校读书,哪儿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面对这一切,父亲完全沉浸在了痛哭之中,至于该怎样处理,父亲完全迷茫了……
这时,多亏了母亲忙前忙后,从中斡旋,找人给亲友报丧,打造棺椁,做寿衣,挖墓穴……样样安排得井然有序。
终于在姥爷和众乡邻的帮衬下,母亲、父亲办完了爷爷的丧事儿,使他老人家能够体体面面地入土为安了。
然而,父亲却病倒了,不吃不喝,整日以泪洗面,几近崩溃的边缘。
看到父亲痛苦的样子,母亲既心疼又无奈。尽管母亲没有文化,不能讲些大道理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母亲却有一颗暖人的心,每天好言相劝,做好吃的用实际行动来融化父亲。终于,父亲被感动了。
母亲整个人瘦了一圈儿,脸色也因操劳过度而变得蜡黄,刚满二十来岁的她,本应该是春风得意,风情万种的,可现实却是截然相反,乍一看,给人的感觉就象是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
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模样,母亲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