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三十六(1205)
今天谈谈深度学习的动态生成。
主题教学过程的运行机制是动态生成的。石鸥认为,“教学的意义理解根植于过程的流动性本质,而流动的教学则根植于语言,教学具有流动性和顷刻的意义生成性,这与语言和意义理解的随机性相关。”
动态生成的主题教学过程已经从单一地、机械地传递教科书中的固有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多维发展的能力。这一过程按照儿童发展所需要的价值,重组教学内容,师生建立起平等交往与互动关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质疑讨论空间,在多维对话、自主建构中实现主题意义的创生。
(1)开放空间
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系统,顺利、流畅的课堂教学严格来讲是不真实的。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与教学设计的预设存在客观的矛盾性。由于主题是丰富的、开放的,因此教学时应尊重学生个性与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开放、变化的样态。主题教学基本流程是开放导入——学生充分质疑——合作解决问题——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这就允许并鼓励学生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自己独到的主题。同时学生通过后继的延伸学习、单元学习,可以不断建构对于主题的多元理解。
(2)多维对话
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和观念的活动,是学生与书本、社会、自然、生活的对话。学习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任务能否有效实现。真正好的教学方法的标准是要适合当前的教学任务、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主题教学不仅灵活地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例如讲读法、朗读法、表演法等,而且引进了谈话教学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
(3)自主创造
窦校长最早实践研究主题教学时,主题一般由教师确定,即用解读作品确定的词句作为主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主题教学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主题也开始由学生预设,充分尊重了儿童的选择权和表达权。在课堂上,在学生与文本、同伴教师、自我的多方对话中,由儿童自主选择、感悟、体验与表达主题,并使其最终在师生的有效回应中确立。由于主题是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生成的,主题教学中学生自主创造的基本流程是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