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五, <<不管教的勇气>>第三次精读。这本书虽然读起来非常的轻松易读,但是书中的理念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产生很强烈的冲击。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提倡课题分离,这一点对我们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个体是不容易的,我们从小家庭内部成员就纠缠在一起,父母权威型教育比较多,孩子的课题都常常被父母干涉,既破坏亲子关系,又影响孩子的独立。孩子常常成为父母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我们看见都是工具人,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孩子。
这本小书三次才读完第一章,不是书籍难,而是父母很多的个人课题都集中体现在育儿上。书友们都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有开始的探索育儿方法慢慢上升到探索自己,探索育儿背后的父母的恐惧,父母的所思所想。所有的学习都要回归到自己身上,父母把自己理顺了,育儿的卡点也就少了。通过这几次的分享,让我看见了很多父母自己的心智还是个孩子,一个孩子在教育另一个孩子,冲突在所难免。
即使书友们也在学习,但是大家还是在外探索,没有回归到自己这儿。也就是很多人还在方法论上寻找突破口,没有透过育儿看见自己的吾执与傲慢,恐惧与不安。这些父母也曾经是没有被好好爱国,好好对待过的孩子,她们身上可能有家族性的代代沿袭的东西。我们这些还在坚持学习的人,还有很多不学习的家长,都是靠着父辈的育儿理念在育儿。当然还有我们的集体文化也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今天在带领的时候,我感觉探讨的更加深入了,我们探索育儿行为背后的想法,想法背后的自动化思维,甚至是人性的弱点。抛出好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引发大家的思考,不评判并且允许所有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团体氛围下,我们才能看见自己的人格阴影并且接纳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在做自我整合的工作。
这个过程是需要高度投入和专注的,专注的倾听,引导书友思考,启发大家看见真相。两个多小时的团体带领完,当时没感觉,回来觉得好累,精力有点透支。是什么支撑我去做这件事情,有兴趣和爱好的成分,还有利他之心和使命感。
今天许老师问我,我的内心能量是不是在带领精读中养成的,或许有,当然也有其他原因。不断的学习让我得到了成长,不断地去做利他的,让我有了更高的视野,为社会做事的价值感和责任感。我好像已经过了通过做事获得群体认同的阶段,进入了享受学习和做事本身带来的快乐。
别人的评价和眼光对于我来说已经产生不了太多的影响。当我的能量上升后,很多琐事对我也产生不了天多内耗,我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每天可以做很多事情。我想自我的效能感提高有利于我活出我的天赋才华,自我的潜能能充分发挥出来。每个人都自带天赋才华,也自带使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为了活着。
今天挺累的,晚上吃点自己喜欢的美食,看部电影,一天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最近挺能睡觉的,做事效率也很高,也许像许老师说的那样,内核更稳定了。我曾经好几年晚上十一点多睡觉,早上五点多起来运动,我想那时候还是有很多恐惧和不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不敢睡觉是有死亡焦虑的,现在的我能吃能睡还能做很多事情,真好,好好生活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