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4岁的外甥女特别好动,夏天出汗如淋雨,为避免让她受寒我追着给她擦汗。可往往是我追,她跑,一面跑还一面咯吱咯吱笑,以为我在跟她玩儿。
我追得满头大汗,气急之下扬起巴掌在她的小屁股上狠拍了几下,边打边厉声告诫她,她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哭那汗更像下雨一般汩汩往头上冒,我扬手假装又要打下去,她吓得整个小身子一震,立即不敢哭了,却将嘴里的糖迅速吐到垃圾桶里去。
噫!她竟以为我追她、打她,全因她偷吃一颗糖,我忽然悔上心来,看她吓得想哭又极力忍住的可怜样儿,心疼得很,白白挨了几巴掌,却仍不懂自己错在哪,我为自己愚昧的教育方式感到可悲。
02
好奇、好动、调皮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总会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他们会为了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大哭大闹,他们无法明辨是非,自控能力差,常常惹出一系列的“祸事”,捅出一个又一个“娄子”。
作为家长,面对犯错的孩子轻则严厉教育,重则棒打责骂,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
但,当我们在打骂犯错的孩子时,可知孩子是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会因这一顿打骂而‘痛改前非’?答案——是否定的。有人做了个实验,让两位妈妈分别扮演‘犯错的小孩’和‘发火的妈妈’。
‘犯错的小孩’蹲在地上,仰脸看着妈妈,看她插着腰嘴唇一张一合大声吼叫,对她指指戳戳,她只觉像被扔进了狂风暴雨里,刺耳的话像冰雹一样啪打得她无处藏身,她紧紧地抱着自己,几乎要哭出来,‘妈妈’在说什么已经听不清,也听不明白,她只是一动不动地受着,希望这场吼骂早点结束。
这位扮演‘犯错的小孩’的妈妈,后来回忆道:"通过这一次,当我处在孩子的角度上,亲身感受‘妈妈’的吼骂,我才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一个孩子彼时的感受,他们无助、羞辱、委屈、愤怒、自责,但最可怕的是一场竭斯底地的怒骂结束,她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在哪,也不知应该如何规避错误,这样打骂式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03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有一座外号‘塘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学校里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在那儿,教师们视学生如小魔鬼,孩子们不仅调皮捣蛋,甚至常对教师进行人身攻击。
残暴成性、只顾自身前途的校长长期实行“犯错=惩罚”的管理制度,只要学生犯错,便用各种极端的手段惩罚学生,这让孩子们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
音乐家马修先生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善良的看门人马瑟大叔被孩子们砸出重伤,另一位校监被一个孩子用剪刀划伤缝了十针,这位校监离开学校时告诉马修:“对待这些孩子只有“犯错=惩罚”,否则没有其它办法。”
而沉静寡言的马修先生不以为然,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地狱般的学校带来了春天。
一开始,孩子们照例作弄马修,将奚落马修秃顶的话编成一首歌在学校到处传唱,偷马修的皮包躲在厕所里翻看。马修先生不仅没有生气,反倒幽默地指出几个唱跑调的学生,教他们正确的唱调。
他组建合唱团,挖掘孩子们在音乐上的特长,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用音乐的方式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
一段时间过去后,他发现连那些最顽劣的孩子都愿意听他讲课,亲近他。学校的违规事件渐渐减少,连严厉的校长都发生了改变,甚至会主动陪孩子们一起踢球了。
砸伤马瑟大叔的孩子后来被查出来,是一名在学校列为‘坏孩子’榜首的皮埃尔,马修并没有将此事报告校长,也没有责备皮埃尔,只是作为‘惩罚’让他去照顾受重伤的马瑟。
原以为会有一顿毒打或者关禁闭等着自己的皮埃尔,对这样的惩罚始料未及,他听话地去悉心照料马瑟大叔,看着床上病重的马瑟他终于内疚地低下了头。
善良的马瑟大叔却告诉马修:“皮埃尔是个好孩子,只是需要被了解而已。”
从那一刻起,皮埃尔忽然觉得这个地狱般的学校开始有了温暖。
在合唱团里,马修发现皮埃尔有惊人的音乐天分,在他的帮助下皮埃尔进入一所正规的音乐学校学习,最终皮埃尔由一个遭人厌弃的问题男孩成长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04
马修先生其实没有特别的教育方式,他只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他顺应孩子们的想法,与他们站在一起。
当他们犯错时,他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做的不是打骂孩子们,而是认真听他们讲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得到了理解,也在马修先生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认真改正并从心底感激他。
所以,孩子们可以是恶魔,也可以是天使,只看这个世界是对他们温柔以待,还是残暴相向。
忽然理解了一句很久以前听来的话: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有觉察有智慧的父母,也许这将是孩子一生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