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去世好几年了。
我读《麦田的守望者》时,已经25岁,在读研。最早读到的,竟然还是英文本——一个韩国留学生借给我的,他说这书的好处是:一、小说好;二、可以当做英语教材,里面很多俚语。我看不懂英文,很着急,于是又弄到一本汉译的,很快看完了。
有人说《麦田》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言呀,二战后的美国年轻人的写照呀,什么什么的。我认为上述说法都不算不对,但都不算切实的、人性的体会。这书的核心是“不满现状”。
“不满现状”是人类的共性。这是人类的一个美德,如果大家都满足于现状,社会就无法进步了。最不满现状的,是年轻人。一般在十四五岁,人类有一点思考能力了,就开始不满意祖宗前辈所塑造的这个世界,妄图打碎它,更有野心的,便试图按自己的意思重建一个。不能打碎,就不合作,不合作有多种表现形式,核心是:你说东我偏向西,以不合作来彰显前辈的无能和自己的优越。这是一切年轻人都有过的历程。然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年轻人不年轻了,便发现原来他们试图打碎的旧世界还是有些价值的,于是,开始维护它、遵守它,再往后,便是捍卫它,在捍卫的同时,后悔曾经的年少轻狂。最后,又被下一代视为老古董、眼中钉,从叛逆者变成新叛逆者叛逆的对象。书中如此叛逆的“霍尔顿”们也是如此,最后他们必成为传统的“门神”。所谓“垮掉的一代”,当时吸毒、性解放,闹得不亦乐乎,结果怎样,那些人最终都回归了传统,甚至比他们的前代更传统。这是人类生命的循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生命在这个世界是过眼烟云,“不满现状”的精神却永存,它与时代和国度无关,只与人性有关。
因此,《麦田》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看的书,早熟的人,15岁就可以读了,晚熟点的25岁也可以看。过了30岁还看这书的人,恐怕就太晚熟了。其实当年的王朔、韩寒等都是塞林格一脉。王朔现在已经不骂人了,韩寒有时候还抓着一点“不满现状”的尾巴,但已经唱出了“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虽然我已经看不进去《麦田》了,但是我理解“霍尔顿”们,也就理解了85后,90后,00后们。80后,90后,00后们不看《麦田》,他们自有和《麦田》差不多的东西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