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权力、威信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工作实效。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更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然而,当前部分基层干部在群众中得不到群众尊重和信任,不仅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更对党员干部群众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一是基层工作形式主义使干部与群众渐行渐远。大量汇报材料、报表统计与数据核查占据基层干部大量精力,部分干部以汇报材料落实工作,以迎检资料代表绩效,无暇深入一线调研,了解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职责边界不清致使基层成为“万金油”。上级什么事都放到基层解决,什么都是属地管理,超出职责范围,导致基层“胡子眉毛一把抓”,“件件无人办”的尴尬局面。三是公务接待多、会议冗长低效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基层负担,干部常因公务接待、上级调研检查、参会等,无法及时为群众办事,解决困难,让群众疲于奔波,这些都减弱了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
重塑基层干部威信,需要从制度优化、作风建设、职能明确三个机制入手。上级部门应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减负赋能”导向,精简不必要的报表材料,将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让其轻装上阵,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为民办实事。为基层减负明确职权,科学划定基层职责清单,厘清权责边界。理顺部门间权责体系和上下级权责界限,避免多部门管理、多层级管辖现象,工作系统管理一条线抓到底、解决好,使之激发基层动力,勇担当、敢作为。
同时,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规范公务接待,反对铺张浪费、减轻了基层负担,培育新风正气,以廉洁奉公的形象赢得群众满意度。
基层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氛围,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负责,为干事者撑腰鼓劲,构建起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