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能记得起,年初的FLAG,是什么时候倒下的?
你是否也想有一次彻彻底底的改变,但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你是否也在拖延症、懒癌中苦苦挣扎逃离泥沼?
希望我的一点小小的分享能为你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栏目中讲到如何启动行为的改变。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用了一个比喻,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握住缰绳想要控制大象,但是悬殊的力量差异使他根本无法与大象抗衡。
就像我虽然知道早起的好处那么多,但是当闹钟响的时候,依然忍不住按下闹铃继续睡。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下班后提升自己有多么重要,但当下班后,你或许更愿意打开手机刷刷剧,或者看看娱乐视频。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陈海贤
既然没有办法与大象的力量抗衡,那就摸清大象的脾性和特点,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而大象的特点是力量大、受情感激发、受经验支配。经验与行为改变直接相关。
经常听到定投人生课堂的战友们分享,一旦开始跑步并体验到大汗淋漓的感觉,就停不下来,每天都会坚持跑步。有很多感受,体验过一次,就不愿意再回到从前的方式。这很可能也是成功的人更容易获得下一个成功的原因。
几年前,我听过许岑讲《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如何学习,而是说当你能成功学会某一技能的时候,其他技能也能很快学习,很多东西都是“一通百通”,大意如此。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体验过,经历过,成功过,所以更容易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绪障碍。
老师说: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经验的好处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新经验变成新习惯。
结论很简洁,但是做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从新经验到新习惯中,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回归“旧经验”。
拿养孩子举例,太恰当不过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已经知道了不能打骂孩子,要“和善而坚定”、要有”无条件的爱“,要有耐心,也学习使用过不少学来的技巧方法,但是很多在实施时,会想象孩子像专家说的那样也发生变化,当理想与现实差异太大时,就崩溃了,更容易回归打骂的方式,因为我们对这种方式很熟悉,用起来十分熟练,当然也是即刻生效的。
因为一旦变化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进行,便会焦虑,会有失控感,为了解除焦虑,重新获得控制感,我们便会选择回到曾经熟悉的方式。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我们对新经验缺乏经验,所以不知道创造新经验的过程会遭遇怎样的阻碍。就如同养孩子这个例子,那些育儿理念是对的,但是孩子不是程序,会按照你编写的代码一样执行,你是改变了,可是孩子还是变化前的那个孩子,他的变化没有那么快。如果能理解并接受孩子需要时间改变这个状态,接受允许他变化过程中的一些反复,对更接近真正的改变。
总结一下:改变不是靠理智进行的,而是靠情感激发,并受经验支配。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而将新经验变成新习惯的过程并不顺利,容易回到旧经验旧习惯,所以发现分析自己改变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建立新的应对方式,才能逐渐实现改变。
———————————————分割线——————————————
这个话题本来是想做个读书笔记或者思维导图,但总觉得没有思考的摘抄用处不大,写完这篇文章后,发现对改变理解的深了一点。情绪与经验的力量才是引发改变的动力,而改变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这个时候不要使用以往的应对方式,建立新的应对方式,才能迎来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