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没有病没有症状为什么还要定时到医院做肿瘤预防性检查?这与大部分肿瘤不具备特异性症状有一定关系。
事实上大多数的肿瘤都缺乏早期的特异性症状,往往是肿瘤细胞发展至中晚期才会出现相应症状,如肺癌中期可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发热及杵状指(趾)等肺外表现;食管癌可有进行性吞咽困难,伴或不伴有胸骨后疼痛、反酸、胃灼热、嗳气、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等;相对而言乳腺癌是较为容易在早期发现的肿瘤,常见的乳房肿块、突然出现或者仅在单侧出现的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发生橘皮样变及酒窝征、腋窝、锁骨区域淋巴结肿胀这些症状,是较容易在早期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
也正因为大多数肿瘤的症状相当隐蔽,而不同的人总会因各种原因而害怕做定期的健康检查,甚至部分年轻人觉得年轻而轻忽了肿瘤预防性早筛检查,但这会导致肿瘤得不到及早的发现与治疗,也让这部分癌症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延误了治疗。
为了不让自己追悔莫及,一定要深入了解肿瘤相关认知,并对肿瘤高危因素有所了解,高危人群应在咨询医生后开展定期的肿瘤预防性早筛检查。
重视肿瘤预防性早筛
早诊早治是抗癌的关键,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是癌症早诊早治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通过癌症早期筛查,可以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发现早期病变,并及早进行干预治疗,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癌症负担。
特别是癌症患者的家属,尤其是一级亲属应进行定期的癌症筛查,对于有遗传倾向的癌症来说,癌症患者的亲属往往是癌症的高风险人群。比如肺癌、乳腺癌、胃癌等癌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其罹患癌症的风险更高。
肿瘤患者应谨记定期的肿瘤复查观察
不要以为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情况稳定后就可完全不管了,除了治疗后有可能由于有残余癌细胞或癌细胞复发可能,尤其是部分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其本身更容易产生癌细胞,因此仍需行定期的癌肿治疗后复查监测,以便发现那些有可能仍存在于体内的,隐藏的、未被发现的病灶,若不能对治疗后的癌细胞状况进行定期观察,这些癌细胞可能会出来“兴风作浪”,在患者不知不觉间出现复发或转移。
如患者在治疗后听从医生叮嘱执行定期的PET/CT癌肿发展观察,PET/CT是用以观察肿瘤发展情况的常用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由于PET/CT检查对肿瘤有相当高的敏感度,因此常用于肿瘤治疗后的细胞发展复查观察,其能在癌肿细胞发现变化时得以及早发现,从而得到及时的治疗,即便发生了复发转移,患者仍能有一个良好的预后。
对于癌肿患者而言,接受定期的复查非常重要,而肿瘤患者定期复查的频率、检查项目等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在接受癌肿治疗1-2年是需较为紧密的复查观察的,若2年后癌细胞发展良好,则可把复查的间隔稍稍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