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2022年4月国家发布了2022年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在9月份开始正式实施该标准。其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原有的三维培养目标说法,而是改为提出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统领。2022年11月,为摸清区域内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知识点的学生掌握程度,在全区33个小学进行了五年级数学摸底测试工作,本次分析就以此次数据为依据,分析其现状及釆用的策略。
现状:
全区参加摸底学校数32所,摸底学生数1058人,班级数58个。一类学校11所,平均分 73.8;二类学校21所,平均分 59.09。
一、区域内学校教学质量不平衡矛盾突出:从 32 所学校的平均分来看,最高的平均分为 82.51,最低的平均分为 40.53,一高一低相差 41.98 分。从优秀率来看,最高的是 69.62 %,最低的是 4.65 %,一高一低相差 64.97 %。从及格率来看,最高的是 95.51 %,最低的是 20%,一高一低相差 75.51%。从低分率来看,最高的是 58.14%,最低的是 0%,一高一低相差 58.14%。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得出校与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相差不只一点点,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区域内教师的教学研究的内驱力不足: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这次抽测的结果来分析,区域内教师的自我成长学习不够,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家庭教育的氛围不浓。每年区内申报市级课题的有近百个,但能结项的寥寥无几,拿怕就是结了项的也是东拼西凑,拿不出一些真真的成果。
三、区域内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力比较弱:大部分老师自身不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上课还是教的都是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力的培养几乎谈不上有,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的一些计算公式,对于公式背后的道理也是一知半解。有些学校的教具几乎找不到,老师只能靠着一张嘴去打抱天下。
策略:
一、夯实教师自主学习成长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就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而教师更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
1.持之以恒地抓教师全流程的学习。当今社会已是信息流的大爆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的发布者同时又是参与者。阅读是最经济实惠的财富增长剂,是站在前人肩膀上顶到苹果最近的距离。所以要沉下心来抓教师阅读,丰富阅读形式。例如:研究制订教师专业成长阅读计划,开展分章节品读、语音诵读、打卡精读、情景阅读、项目式阅读等阅读形式。
2.交流是人与人之间获得信息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心理满足的生理需求。通过搭建各种方式的交流平台,让教师跳出书本与现实对话,使知识在大脑中生根发芽。例如:区域内教师共读沙龙、与作者的时空对话、谈名人教育观等等。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邓小平说的。通过实践才能清楚理论上的知识是不是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存在知识认知上的盲区。唯有教师付施于行动方可推动教师教学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才能推动教育的提升。例如:教学成果奖的展示和交流、课题研究集中报告会等。
4.反思又是人的认知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有效途径。没有反思的结果我们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具有反思的行为我们却在做着创新的工作。例如:一堂值得写的课堂反思、日常教学反思、自我成长总结等等。
二、筑牢教研开思悟理破势的篱笆
1.做实校本教研:我们都知道一所学校唯有教师强学校才会强的道理。所以,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的途径。而大部分学校(农村小学特别突出)的校本教研却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共同研究共同进步的教研氛围。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缺乏学科教学引领教师,比如:分管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都不自主学习,更不愿意去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活动,长期下来大家都安于现状,即使听了校内公开课也指不出什么,慢慢思想上就认识到在学校里听课就没有什么意义,也就没有热情去参与校内教研。第二,校长虽然在心里都非常重视教学,都知道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但苦于没有学科理念和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第三,学校虽然开展了校本教研,但都只偏重教而忽略研的一只脚走路的现状,没有针对性的对某学科、某知识点进行专项性的探究。
综合所述,要改善以上一些问题,首先,从学校层面出台教研队伍梯队组织框架,界定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研员等工作任务和年度目标。规定这些人员的专业标准(让至少取得区级骨干教师的教师/中层/校级干部担任),抓实他们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精湛、引领能力强干的专业教学教研队伍。然后,保持“滴水穿石”的定力,从课堂中磨练教师教学能力,抱有有课必备、有备必评、有评必思的“三必”晒课机制,在学校广泛开展普通(党员)教师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师徒接对互推课、全员随堂推门课、新教师磨练课,转正汇报课以及专项课例展示课等。最后,教师的教学常规落实的好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进度,不随意延迟、提前授课内容。利用“双减”课后服务时间完成一定量的计算作业和思维训练课程,这样即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难度的需求。
2.做精区域教研:“精”应体现在课堂教学诊断精准,教学质量薄弱学校的问题出在哪里,优质学校提质增效的路径在哪里。“精”应体现在展示课堂效果精专,认真磨好每一堂课,把先进的课程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一线教师。“精”应体现在推门听课视导精细,全流程跟踪上课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除了听评课外还要了解教师作业批改、备听课、自主学习等情况。收集他们对学校和区教研室的工作建议。
3.做亮名师教研:充分利用好区内名师工作室等名师团队,实行“三亮”制度。一“亮”他们的课堂,在区级教研中要有名师课堂的存在,避免取得名师头衔就不研究、不上课、不引领的现象。二“亮”他们的成果,每位名师在某个学科的某个点应该都有较深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实验也会出一些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更多的教师展示交流学习。三“亮”他们的成长经历,每一位名师不是三两年就能成功的,他们一定也会经历不同寻常人艰辛努力,所以,这笔财富值得向一线教师推广。
4.做强科研教研:课堂教学是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而课题研究是解决课本以外的问题。俗话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向前发展的引力。问题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动力,我们应该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汇报和区级审核报告制度。学校负责市级课题的汇报审核、区级负责省级课题的汇报审核,对未达标、研究不实、研究不深的课题在区级就不予以通过上报。让教师真正坐下来真研究、真实践、出真成果。
三、把握学生立德树人成才的方向。
1.启智而非开智。2022年版的新课标已经颁布实施了一年,一年来广大老师不是在学习中就是在学习的路上。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把原来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一说法改为数学核心素养。教师教学方式要转变首先从大脑开始,只有从理领上学通学透了新课程标准,自然而然头脑才能想得到,这样行动上才会作出改变。
2.分层而非分类。数学是一门提高学生智力发展的逻辑性、知识的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对人的发展性起到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启发一般学生、带飞较好学生,更要陪伴较差学生,所以要探索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的有效路径。
3.成长而非催长。“双减”背景下的学生成才观怎么样才是我们真正要落实在行动上的。“双减”工作两年来表面上暂时扭转了课内满堂灌,课外机构转,周末还要试卷满屋堆的畸形催长怪像。但教师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教学行为也依然涛声依旧,认为提高学生教学成绩只有靠刷题这一条捷径,学校领导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丰富校园数学文化活动的形式;
1.让数学课堂教学跨越学科的界线。例如:举办学生走进二千年前的数学世界故事比赛;举办教师的数学+x的跨界课堂教学大赛;举办两年一届的教师和学生的素养大赛。
2.催生师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嫩芽。例如:组织实施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创作数学故事大赛,一~六年级数学教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大赛、同课异构跨区域擂台大赛;学生数学思维导图现场操作比赛,数学思维“开天窗”挑战赛等等。
3.再现数学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例如:在数学试卷中增加20分的数学素养题型,实行基础+素养双轨评价的机制。举办数学在生活中帮我解决了一个问题案例大赛;制定一二年级无纸化评价等级标准等等。
通过数学课程学习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新课标强调以素养为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数学课标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符号来表示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