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一本新书,作者是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是他30年授课“故事”培训班的精华梳理,1997年初版之后至今,一直是亚马逊top1%的畅销书。
今天读了前3章,感受到作者(或译者)文笔了得,大段大段的排比句,用词精准。文章体裁更像散文,文笔优美,但是不好归纳精髓(或者方法)。也可能跟前三章还不涉及方法论内容有关。尝试摘抄一些精彩论述:
1、故事大师对事件的选择和安排即是其对社会现实中各个层面(个人的、政治的、环境的、精神的)之间的互相关联所做的精譬妙喻。剥开任务塑造和场景设置的表层,故事节奏展露出作者个人的宇宙观,他对世间万物之所以成形、发展的最深模式和动因的深刻见解——这是他为生活的隐藏秩序所描绘的地图。
上面这段话是作者在论述“故事论述的是独创,而不是复制”这个观点时的分析。独创性是内容和形式的融合,独具慧眼的主题(故事内容),结合匠心独具的故事形态(表达形式),成就一个精彩、耐人寻味、意蕴深远的故事。同样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不同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是不一样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圣女贞德的故事数次被搬上荧幕,每部贞德电影的叙事方式都不一样,呈现出来的故事也不一样。这种不同,是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因为创作者对贞德的认知不一样,思考不一样。
2、我们对故事的欲望反映了人类对捕捉生活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情感化的体验。
3、设计故事能够测试作家的成熟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洞识。
把故事讲好,需要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鲜活洞察所驱动的视觉印象注入作品之中,辅之以自己对作品人物和世界的深入了解,还必须拥有很多的爱。
4、两种典型的失败剧本,一种是冗长呆板的个人故事,只是平铺直叙生活片段,确实有很多细节,但是作者没有观察到生活表象之后的本质,没有升华;另一种是“保证商业成功”的剧本,表面热闹,充斥着打斗、追逐、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对观众的感官刺激确实很多,但热闹归热闹,没有深层次内容,找不到影像之下的人生真谛。
作者有一段话总结得很好:“故事必须抽象于生活,提取其精华,但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以致失却实际生活的原味。故事必须像生活,但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以致除了市井乡民都能一目了然的生活之外便别无深度和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