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年,一个未来是无法预测的青年,一个未来有数万种可能性的青年,相比于其他的同龄人,我可能相对而言是迷茫与…毕竟,未来实在太广阔了。而《给青年的12封信》,感觉就像是专门为我们这类青年去阅读学习的。
生于安徽桐城的朱光潜先生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文艺理论家及文学家,对于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见解与思考。《给青年的12封信》便是他在旅欧期间所写并寄回国内的,写给那个时代有着中学程度知识的青年、写给这个年代对未来迷茫的青年、更是写给每一个年代在磨砺与学习中成长的青年。
相信每一位读《谈读书》的青年都是对书籍感兴趣的。其中最令我感触良久的就是他培养良好的读书兴趣,应从课外书入手的等等见解。他更是坚定了我对于课外阅读的探索与思考…回忆起过去:每天回家时和睡觉前的那些时间,是我仅有的,属于我灵魂的时间,我会拿来看书,看自己喜欢的书…有时候,当我真正沉浸于其中的时候,我才觉得我没有虚度光阴,甚至才觉得,我的灵魂复苏了。
很喜欢之前写作文时写的那句话:“那些“不学习”的时光,能让我离开这个喘不过气的现实,能让我进入另一个空间,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而当下拥有了大量时间,我开始涉猎的更加广泛、更加会选择书籍、更加会读书。
谈“动与静”,带来的更是对于“感受”与“活动”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相信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创造的心态、发展的心态、动静结合的心态,去感受理解世界并主动把高度的革命认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投入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中的乐趣,更是对于精神的升华。
走在十字街头,望着车马滚滚,想起作者的《谈十字街头》。何为十字街头?书中给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学术思想与现实生活接触;第二种是学术思想大众化,雅俗共赏。作为在填鸭式教育体系下成长的青年,难免对于功名有着相比于其他国家青年更加执著的心态…毕竟中考、高考、考研、博士考,考的是能力,带来的也是名利。而朱光潜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初心,想必便是担心祖国的青年深陷其中而忘记自己学习的初心。“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其号召力与带来的内心的震撼使我想起鲁迅的“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火炬”。相信这封信带来的,更是在这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世界中的不二星火,也更是激励着我们突破世俗,中和现世实际与理想信念的火炬。
作为高考结束已经有很长时间的青年,“升学与选课”对于我而言有着独特的意义…曾经认为学校文凭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带来的也更是找工作的便利。但当我考完试…走到今天…回望过去的这一切…静下心阅读与思考,我才真正的发现。对于选择学校,我似乎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走入了迷途:学习最终成为了金钱功利与升学的奴隶…我成为了“高校主义”的奴隶…我青春里付出的这一切,似乎值得,似乎也不值得:不值得是因为到现在,我才明白我过去的一切执著原来早已偏离初心;值得则是我最终走进了北工大,并与这本书借着思政课有缘相会…开始的,不仅是大量阅读与真正开始使用主观能动性去理解、思考、探索这个世界,更是自己思想的逐渐觉醒与梦想的重新闪烁。“求学时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力量。”…这个时代不缺人才,但确实缺乏自己主动思考,能动探索并广泛涉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人。
在它的启示下,我更加愿意,并更加坚定的忠诚于自己学习的初心…相信这个也是一种觉醒吧。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似乎离战争的距离极度遥远。但正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个特点(确实很有科学性):1、第四次科技革命大势所趋。2、国际性整治财政赤字突显。3、国际性布局可变性提高。4、原来发展模式迈向穷途末路…我们未来所面临的世界。更多的则是充满交锋、交流、合作的时代。《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带来的不仅是对于“革命”与“书本”即实践与理论的思考,更是对于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的警示与告诫。这个以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为主要价值观的时代需要的是理性爱国,需要的是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理性爱国者。诸如“伏拉夫”一类的空谈爱国思想的外国人更应该是我们所批判思考的对象。爱国是理性的,爱国是学习与实践中的爱国,不可空谈爱国。只有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才是国家所需要的爱国主义思想。
正如这本书所批判、所坚持、所主张的,我在对于现实与理想、动与静、认识与把握、战胜与超越中获得了精神的觉醒。这本书可能不一定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但作为一个青年,相信它应是我所处的大学时代最适合阅读的书。
也许未来的有一天,我的孩子会阅读到这本书。我可能会在他的读后感中看到他对于这本书的认识与思考,我可能会看到他对于这本书的一页一页的批注,我可能会看到他向其他同学去介绍这本书…如果有机会,我更可能会告诉他这本书里的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看待人生,对于生活,对于烦恼,对于失败,对于挫折,都不用太过较真,都是用一副冷眼看待, 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