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损失。
当我看到彼得原理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刚工作的第二年,我被公司提升为主管。那时候我的压力特别大,从一个优秀员工,业绩突出者,突然变换了位置。带领整个部门,做部门负责人。因为是刚踏入社会不多久,没有什么管理经验,我能做的只有管理好自己。对于带团队还是异常吃力,不知道如何去管理人。所以,那个时候公司为了激励我,我想最好的办法不是给我升职,应该是给我加薪或者发放奖金之类。这样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积累,再到后期管理团队,应该就不至于那个时候压力非常大。
按照彼得的说法,每个员工都会晋升到不胜任的位置,那么长远看来,大部分在位的管理者,都不胜任啊!但认真一想,确实有可能。当你把晋升当作激励时,就会出现这种大规模不胜任的现象。
晋升是什么?晋升,是承担更大的责任。虽然更大的责任,通常会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晋升的本质是责任,而不是利益。我们应该用利益去激励员工,而不能用责任。晋升,主要功能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应该用其他方法(比如表扬,加薪,海外旅游,授予荣誉等等)来实现激励。
运用:别把晋升当激励的两个建议:
第一,丰富激励手段。
不用更高的职位激励员工,把更高的职位,也就是更大的责任,留给更有能力的员工,而用更高的级别,激励员工向上。
第二,制定晋升规划。
如果不把晋升作为激励手段,让表现优异的员工不断升职,那我们升谁呢?难道升那些表现差的员工?
当然不是。你会发现,在大多数优秀的企业中,最终晋升的,还是那些表现优异的员工。只不过,他们和一般企业的重要差别是,他们把一个员工在更大责任的职位上试错的风险,提前排除了。
怎么排除?通过制定公司的晋升规划。比如“高级潜力员工计划”(High Potential Talkent Program,简称Hi-Po)。具体公司怎么做呢?比如你是表现优异,有巨大的潜力,但还是不敢因此让你承担更大的责任。因为这是要冒风险的。那提前培养你吧,给你培训,给你实战锻炼的机会,甚至给你轮岗。如果你是可造之才,一定会脱颖而出。如果不是,也庆幸没有把公司至于危险的境地。
小结:
第一,丰富激励手段。回顾71-75课“激发善意”的内容,也可以考虑用职位,级别双轨制,用级别的提升代替职位的晋升,激励员工;
第二,制定晋升计划。比如高级潜力员工计划,接班人计划。把晋升后不能胜任的风险,提前识别,并且规避。
无戒21天日更第(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