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被朝廷派往桂州“知南选”。
这又是一趟出“远差”。无家庭牵挂的王维,能够有机会远离尔虞我诈的朝廷,自然十分乐意。
王维是说走就走,从陆路转水路,顺流南下,很快就到了湖北襄阳。
要想了解“知南选”,得先说说“知东选”。
铨选,是唐宋至清历代朝廷,用以考核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
初唐时,由于官员机构规模不大,全国官吏的考核“升黜”,均安排在京师举行。
后来,朝廷官员体系扩大了,唐太宗便进行了改革,在洛阳设置一个临时机构,朝廷委派大臣前往负责“铨选”,对地处洛阳以东地区的官员,进行集中考核。执掌此项工作的官员,便称作“知东选”。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朝廷又在岭南的桂州(即今桂林),增设了一个临时“铨选”官员的机构,辐射岭南五管及黔中都督府等地的官员。
唐高宗永徽以后,分岭南道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五都督府,统称“岭南五管”。
再后来,连江南、淮南、福建地区也被划归这里。
由朝廷派一名五品以上的命官,代表吏部来执掌“铨选”大权,派监察御史或者侍御史,前来实行监视督察,名为“知南选”。
王维此行,可谓任重而道远。
王维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执掌“铨选”大权,又是朝廷官员,地方官员自然不敢怠慢。
襄州张刺史是尽其所能,热情款待。
接风洗尘宴毕,次日安排游览汉水。
汉水,又称汉江、汉江河,为长江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天赋异禀的王维,显然属于大自然的“宠儿”,一旦寄情山水,便会激情澎湃,火力全开。
伫立船头,王维举目远眺:只见汉水浩渺无穷,似与天地相接,不由诗兴大发——
《汉江临泛》诗云: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此诗被后世学者认为,乃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
王维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飘曳,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王维用如椽巨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可谓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此刻的王维,以山光水色作远景,目送汉江滔滔涌流到天地之外,但见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妙极!
读到此,明代大家王世贞感叹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行家认为,诗中“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令人叹为观止。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诗中“山翁”,即山简 (253-312),字季伦 ,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司徒山涛第五子。山涛及子山简,均文武双全,官做得“风生水起”。
此时的王维,对这些似乎已经看淡:功名“天地外”,仕途“有无中”。
弃舟登岸,王维被簇拥着走进望江楼。
酒席宴上,襄州张刺史及一帮文人骚客,极尽赞美之词,频频劝酒。
心如止水的王维,是举止得当,应对自如。
席间,张刺史忽然谈起了张九龄。
张九龄请旨回乡祭祖,突发疾病,五月七日病死在韶州曲江家中......
消息确凿,因为,张刺史有个属下,与张九龄是至亲。
得知噩耗,王维惊呆了,酒兴全无......
张刺史得知王维与张九龄的关系,也不勉强,于是,酒宴便草草收场了。
回到寓所,闭上房门,王维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人生无常,恩师张九龄六十八岁就“驾鹤西去”,悲哉、痛哉!
忽然,有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飘进王维的脑海:一袭白袍,戴乌纱,蹬黑靴,身材颀长......
孟浩然!
是啊, 一晃七八年过去,不知孟夫子近况如何?
此番来襄阳,王维原本预计着拜访孟浩然,无奈被张刺史等人接到后“缠住”不放......王维只得“入乡随俗”,考虑待把公务安排大致妥当,再与孟夫子寄情山水,开怀畅饮,来一个“乐不思蜀”。
此时却得知张九龄仙逝,痛定思痛,王维忽然有种不详的预感:这事,再也不能等!
明天推掉一切公务应酬,专程去孟家庄园,拜访孟浩然!
(未完待续)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