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
自古,最原始的学习方法恐怕就是熟读成诵吧!
然而,各种教学模式你唱罢来他登场,方兴未艾,各种学习方法也是百花齐放五花八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好像真的落后了,就连最常用的背诵好像也要靠边站。
教高中20多年,我很少提问学生背书。我认为背书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而且他们自己也能够搞定,不需要过多关注。而作为老师,我完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的任务即可。
然而,对于“中二少年”,这种方法好像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些学生太没有自觉性,大多需要老师督促。于是我借鉴教高中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的方法“结对子互背”,然后来让老师抽查。每组十个人,安排一个组长,组长主要是督促本组的学生积极来给老师背书。抽查的前提是诚信互背,背过后一起找老师抽查,而老师一起抽查两名同学,你一段,她一段,你一首,他一首,节约时间,效率较高,重点不是抽查而是背书的过程。采用了这个办法之后,学生们背书的积极性特别高。尤其是五班,第一天提出背书方案,第一组就来背书,下午第二组也来背书。然而,六班第一天表现比较差,到第二天早上,我又提到了这件事儿,还是很少有人背,直到第三天语文早读,借着80分钟时间,六班的学生一下子涌过来,三个组完成了二十多人。看到这样的战果,我感觉到他们不是不会背,而是需要老师的督促。
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初中学生为什么需要老师的督促?第一,他们缺少学习的自觉性。第二,他们本身就存在很大惰性。第三,其他的作业太多了,背书靠边放。第四,学生看人下菜碟,不重视性格和善的老师的作业。你硬一点,他就多学一点;你软一点,他就不学或者少学。第五,老师太信任和高估学生自觉性。
事实上,他们还达不到高中生自觉学习的境界,完全靠老师督促。想想他们很悲哀,天天圈在学校,也没有玩好,也没有学好,学习好像是给老师学的,而他们自己却不自知。即使给他们讲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自己为自己负责,但是只有三分钟热度,缺少长期自觉性。教学管理上如果没有长效的督促机制,是很难让这些学生自觉学习的。尽管学校也强调小组建设,但好像沦为空谈。我不期望学校能做出什么积极的改变。
于是,我把最近需要背的任务分成了四块,一块儿四天,尽量在期中考试前完成背诵任务。不管他们有没有真的好好去做,起码说这个过程我们进行了,总有一些学生在背书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收获吧。学习是自觉的事,如果他不愿意学,强迫也没有用,但是愿意学的学生总会有更多的收获。
背书仅仅是学习中的一件事。其实做卷子,上课听讲都是这样的。他们学不学是他们的事,老师要起到督促的作用。不管这个作用到底大还是不大,总是要督促的。正如以前一位领导所说的,抄答案总比不抄强。但是作为参加考试的老师来说,如果你过了脑子,那是不是更好呢?如果他们能想到做高考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是督促自己成长,那不是一件好事吗?
同样的道理,学生也是这样。背书是自己积累知识,认知境界提高了,哪里还需要老师督促呢?魏书生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哪里能坚持下去呢?我们的学生就是太不自觉了。也有老师采取各种手段强迫学生学习做作业,能忍受的学生就忍受,不能忍受的根本就不做,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老师也懒得管。想要改变一个人特别难,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做事的动机去影响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会有一定的好处。
今天,上作文课,有一个学生到下课还没有写一句话。我没有批评他,只是让他看我写的读书笔记,他看完后唏嘘不已。我只说了一句话,你不是不会写作文,也不是不想写作文,就是“拖延症”,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拖延症改掉了,我想你的学习会突飞猛进的。这个学生点点头,感觉到真是拖延症害了自己。
拖延症是很多学生都犯的一种毛病,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也正是我当下正在思考、正在研究的一个管理课题。我期望通过观察和试验找到治疗他们“拖延症”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