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c今天上班很累,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丈夫回到家,看到小c没有在厨房忙碌,讽刺小c:“呦,武则天又附身了!”
丈夫的讽刺挖苦,小c听到了,瞬间烦躁起来,回了一句:“我要是武则天就好了,还用的着在单位里累的像孙子,在家里连躺着都有人反对吗?”
丈夫想说什么,但看到小c反感的样子,闭嘴了。但做饭的时候,他故意把锅碗瓢盆弄的声音很大,小C气的连饭都没有吃,憋着一肚子气不知道往哪里发才好。晚上睡不着觉她想了很多:这样的男人还要不要?这样的婚姻还要不要?这样的日子还要不要?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学过心理学的小c发现,自己又陷入到了一个无休止的模式当中,心情不好——迁怒到老公身上——两个人都不愉快——觉得自己嫁错了老公——心情更加不好。
这时,她启动了她的认知模型。针对丈夫说她是武则天附体这件事情,她列了一个认知模型:
认知:他不应该这么说我。我都这么累了,他做饭是应该的,这是体谅我的表现。
这个认知里面,还有一个中间信念:不理解老婆的男人,不是一个好老公。
情绪或感受:烦躁,对老公各种不满意。
行为:不愿意搭理老公,睡不着觉,胡思乱想。
这是一个认知闭环,每一个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人对这个模型再熟悉不过了。找到了模型界,下一步就要突破了,从哪里入手?两方面:认知和行为。
针对小c的这个认知,她采用了苏格拉底提问,看看这些认知能不能得到支撑。
小c1:他不应该说我是武则天附体。
小c2: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他不应该这样说呢?有什么证据证明吗?
小c1:90%。我就是躺在沙发上而已,而且我是那么累,休息休息难道不应该吗?
小c2:那剩余的10%是什么呢?
小c1:他可能不是恶意的。我听他说话的语气,里面也不都是讽刺,还有一些玩笑的成分。
小c2:他有可能是用这样的方式开玩笑。还有吗?
小c1:他不知道我很累了。毕竟刚到家,我也没有跟他提前说我很累了。
小c2:还有呢?
小c1:我平时其实也不太喜欢做饭,经常缠着他做饭。其实那天他是买着菜回家的。
小c2:那现在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他不应该这说呢?
小c1:不好意思笑了笑。50%吧。
对话到这儿,小c的认知已经松动了很多,对老公的愤怒也没有那么强烈了。那后面怎么办呢?
小c2也把这句话抛给了小c1。
小c1想了想,“其实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现在想起来,如果我在发脾气的时候,老公也对我发脾气,两个人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幸亏老公按下了‘暂停键’。”
“暂停键”这三个字一说出来,小c一下子停住了,她在思考。尽管这个过程只有几秒钟,但是对小c来说,尤其重要,她在琢磨这三个字,重复了几遍这三个字,好像明白了什么。
小c2: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c1:“暂停键”这三个字太重要了。我之所以陷入到这个负性的认知模型当中,就是因为没有按下“暂停键”。如果我能够及时暂停,看看当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那么就不可能被这些情绪和想法纠缠那么长时间。
小c1还举了例子:
老公看见我躺在沙发上,说我是武则天,这时候我把注意力关注到自己的情绪上,看到自己背后的想法,想一想老公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好的方法来应对?我做出的反应就会大大不同。
小c1接着说:“如果那个时候,我能够主动自黑,变被动为主动,那结果会更好的。”
她还把这个情境想象了一下:
老公:哎呀,武则天又附体了。
小c:谢谢老公这么高的评价。真享受当武则天的感觉呀,这还不是归功于有一个爱我的老公嘛!
老公开开心心做饭去了,一切皆大欢喜的样子。
后记:
坏的感受与好的感受之间,需要的往往就是一个转念。转念的过程是艰难的,需要一个人高度的觉察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监控能力,还有对认知的调整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的练习中习得的。
而转念之前,我们需要按下“暂停键”,暂停对问题的回应。
一起尝试着,让自己定格在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