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孝:中国儒家文化都是以人为本,从家庭出发向外延伸的。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接触到的人,同时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决定着我们于世界的关系。随着时代进步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于父母的关系影响着我们工作事业,亲密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各种关系。进一步证实和验证中国儒家的思想。
了解孝文化
由于文化失传,现在人对孝的定义可以说很模糊。真正要理解孝,推荐仔细去阅读领悟《弟子规》入则孝里面的24则孝的故事案例,还要《孝经》。这样对孝会有一个比较详细的理解。有人说父母说错了,难道也要听吗?这不是愚孝吗?弟子规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如,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孝经》谏诤章讲到: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也有人说,父母对我们好,我们对父母好这很简单。父母对我们不好还要孝顺真的很难。弟子规讲:亲爱我,孝何难,亲尊我,孝方贤。父母或许有对我们不好,或者做过对我们不利的事情。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他们 之所以这么做。当时对他而言或者那是他最好的抉择。
注解:有子说,一个人孝悌之心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因此,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孝悌。“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 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本。仁通人。
拓展1
为什么要孝
1:父母恩:对于父母,十月怀胎开始到我们哇哇落地。母亲经历很多生命危险我们才有可能到这个世界。怀胎期间的各种孕期反映到6-7月挺着大肚子行住坐卧都充满很多生命危险;俗话说生孩子那是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的,生死一线的经历。据说据说孩子生产的时候经历的通比癌症晚期还有疼痛10倍。我们刚出生到稍微能有点行动力,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我们没有机会长大成人。同时我们从孩提到结婚,父母我们都操碎了心。我们要用父母待我们的心回报父母。小羊跪乳,乌鸦反哺。我们作为具有高等智慧的人,难道不应回报父母的恩德吗?
2:培福,感恩父母真正受益的是父母还是我们自己本身呢?父母对子女的心都是不求回报的。看看身边很多父母年迈行动不便,还要自己种点菜,省吃俭用为子女留点积蓄。然而我们不能建立对父母的感恩心,我们工作家庭生活中会有种种的问题。用现在的话说我们没有健全的自尊体系。不仅我们各种社会家庭关系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我们身体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用传统的话说,我们因不知感恩父母消耗了我们的福报才导致,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所以我们生活中有各种问题我们要反省是否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有问题消耗了我们的福。这个时候我们要多多培福了。
3:传承教育我们对父母恭敬,孝顺就是最好的子女身教。当我们老了的一天我们的子女也会孝顺我们。同时也给孩子建立了健全的自尊体系。孩子的一生中也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挫折。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排第一,也是根本
名言: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拓展2
君子务本: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亲子教育,家庭关系,朋友结交等等中我们是否有去追求根本,还是每天在枝末徒劳?好比我们看一本书,我是在最求作者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理念上下功夫,还是在作者的案例故事甚至某些金句里感慨呢?
反思感悟:
我从小父母关系不和,母亲考虑我们姐弟年龄小不忍离开怕我们受苦。和父亲勉强坚持,因母亲对父亲的种种行为不满但不敢在父亲面前抱怨。所以常常在我耳边唠叨父亲的种种不是。长此以往对父亲的恭敬和父亲的恩德淡然无存。在未接触传统文化前甚至对父亲一度的嫌弃。虽接触了传统文化,对父亲的态度有所改观。但那种根深蒂固的影响依然还在未能完全消除。
接触了传统文化后,才明白我早期婚姻,工作,社交等等不顺都是源于我对父亲的态度所导致。我自己的惨痛经历也希望为人母的能有警惕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孩子父亲的不好。孩子不是我们的垃圾桶,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