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借鉴运用板块:课程理念
在新课标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了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也就是倡导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教学过程
1.学生通过“拉一拉橡皮筋”活动,初步感知弹力,感受橡皮筋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形变,而学生双手间感受到的一个往回扯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2.回顾3-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中运用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引入本课探索实践:利用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先思考说说组装橡皮筋小车方法,老师再借课件明确两个缠绕橡皮筋方法。
大部分学生都猜测方法一(把橡皮筋固定在车轴套上后往前绕)能使小车向前运动,有小部分认为是方法二(把橡皮筋固定在车轴套上后往后绕
)
3.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明确探究目标“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以及活动手册记录后学生开始实验。
研讨实验发现,得到“缠绕橡皮筋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这样的结论是有目共睹,孩子们都能在实践中感知体会到。
4.拓展部分引入了钩码,“尝试让橡皮筋产生发现不同的力”,每个班都有孩子举手发言表示“不能一直加钩码,不然橡皮筋会断”。也为后续学习3-4《弹簧测力计》(量程)打基础。
三、教学效果记反思
1.虽然整个实验过程孩子们是在空间不那么宽敞的常规教室地面进行的,受空间影响橡皮筋缠绕圈数是基本都是2-3-5圈,但在对比实验观察分析中学生能明显体会到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2.由于日常经常性强调安全,本课孩子们兴致勃勃在地面上全情投入实验和记录时没有出现任何安全情况。
3.就近原则分组后,实验数据可就写在一份活动手册上,我开始是要求整组都要写在自己活动手册上,但发现这样费时,不如时间给学生讨论总结。
4.关于平均数的计算,出现了难点。有小数点时很多孩子不会计算。有尝试了一个班最后选取中位数,数据处理会更高效,但不确认本课中中位数是否可取。
5.活动手册中关键字(远、中等、近)描述小车行驶距离时,是每次实验对应单独一栏,共九个词。个人感觉不是很有必要性,后来的班级就改为没个圈数对应一个描述,总共写三个词。
6.孩子们实验过程中,还出现了软尺没有拉直、软尺倾斜、小车运动距离超出软尺长度后学生借助直尺继续测量等现象。
还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比如如何利用软尺在教室内更好测量小车运动距离等,都是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