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喜庆的节假日里,
有多少不愿意归家的年轻游子?
前情介绍:
可是,在咨询室内外听到、见到这些苦恼的年轻人越多,我就越不忍心谴责他们的父母。
哪怕心理学界就是有一条广为传播的铁律——每一个问题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问题父母,或者一个问题家庭。
我确信,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除了一些极端个例,大多数父母的本意都是希望做好父母的。
因为自从我一知半解地学了心理学以后,被问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怎么做一个好妈妈?”
哪怕是给一些团体做那些寻常的压力缓解,情绪管理的讲座,互动环节大家还是倾向于询问:“我怎么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曾有心理专家说,做60分的妈妈是最好的。
我也这样回答给一些困惑的父母,但至于怎么样才是刚刚好的60分,我就词穷了。
它真的无法像小学生的数学试卷,多错一分就是59分,多对一分就成61分了。
其实,好妈妈,或者说好父母真的没有统一标准。
在我还没有学心理学时,我已是两个男孩的妈妈了,而我的一位好朋友和我不差前后生孩子,不一样的是,她生的是独生女儿,她的女儿和我的长子同年。
我的孩子和她的孩子像天下大多数孩子一样特别喜欢小动物,尤其是小猫小狗,恨不得晚上都和这些小动物同床共枕。
我和朋友最大的区别是,我的朋友也很喜欢亲近这些小动物,她对那些小动物有一份天然的纯粹的爱心。我却不知道有什么先天性的心理缺陷,对这些小动物只能仅限于在一个适度的距离间欣赏,而不愿意或者不能无缝隙地亲密,我全部身心都受不了它们的毛发和气味散布在家里的角角落落,尤其食物上。
于是,我的朋友自从开始养女儿就开始养小宠物,她每天都很用心陪着女儿给小猫咪洗澡,给小狗狗做漂亮衣服。
经年下来,朋友的女儿长成了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又漂亮又聪慧的婷婷玉立的大姑娘。
而我在这一点上就非常差强人意了。
两个孩子从小到大,我对他们最大的恩赦就是允许他们去朋友家和小猫小狗玩,也允许他们把自己的零花钱甚至早饭钱省下来给小区的几只流浪猫买火腿肠,但就是不能带回家。
有一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楚,是一个夏天的周末傍晚。
一家人饭后在公园散步,哥哥是初一的学生了,弟弟还在幼儿园。
两个孩子在前面跑跑闹闹,父母在后面信步逍遥。
弟弟可能看到了有别家的孩子牵着一条可爱至极的小狗吧,又回头央求我:“妈妈,咱们家也养个小狗吧。”
不等我回答就开始拉票:“哥哥,你也愿意养吧?”
哥哥痛快地回答:“愿意。”
我一如既往地忍心回复:“妈妈现在连人都养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养宠物啊,你们俩就够我忙的了。”
他们异口同声地问:“那什么时候可以养啊?是不是等弟弟上了小学就可以养了?”
我继续温和却决绝地回答:“现在是我当家,我说了算,等你们当家时,你们爱养什么都可以。”
然后我就听到弟弟充满憧憬地说:“哥哥,等我当了家以后,我要养两只狗,一只金毛,一只泰迪,让它们俩做好朋友,你当了家要养什么呢?”
已是少年的哥哥悠悠然回答:“我要养一只狮子,养一只老虎,反正那时不受妈妈管制了。”
我在旁边一下子笑翻:“等你们自己当家了,到时候你们养恐龙我都不干涉。”
所以,两个孩子小时候盼着自己快快长大的重要愿望之一,就是可以自己做主养宠物,当然一度还有可以不受妈妈管控地狂吃垃圾食品。
很明显,在满足孩子养宠物的愿望方面,相比于我的朋友之对于她的女儿,我简直就是太不合格的妈妈了,不用说60分,估计让他俩打分,连30分都不到,但似乎也并没有多么损伤我和他们的母子关系。
长子大概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因为工作的变动需要换房子。
我想所有经济捉襟见肘的人买房子都有一个相似的切身感受吧,那就是要不惜跑断腿地货比三家,总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物美价廉。
我记得当时他爸爸还在异地,一方面是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家,另一方面是我看房时身边得有个伴儿,我就拖上了这个小小的男子汉,陪我顶着烈日到处看房子。
看到艰难处,这个孩子很一本正经地跟我说:“妈妈,我以后长大了,我就给你买一个海边的三层楼的房子。”
还非常细致地给我描述了房子每一层的功能,最打动我的是,他说在三楼的开放晾台上可以看日出。
就因为小男生这一伟大许诺,连日看房的疲惫狼狈一扫而空。
及至他大学毕业后在一个海滨城市入职了第一份工作时,我和他爸爸双双请了年休假过去看他,他带我们去了一个富人云集的海滨别墅区过眼瘾。
看到眼热处,我突然想起什么,就自言自语地说:“哎,我记得当年有一个小孩儿说是长大后要给妈妈买一幢海边三层楼的房子来着。”
他马上心领神会,把手机交给爸爸:“没问题,爸爸,给我和我妈在这座别墅前照一张相,随后我找房主人去过一下户。”
此刻,那张照片还存在我的手机里,而他却早已又漂泊到了人满为患的京城。
皇城根下的房子更上可望而不可及,准确说连望都不可能。
每一次小长假结束,他离家之前,都是恋恋不舍地说家里真好,家里饭菜的味道真好。
但当我心疼他的辛苦,说:“那就回来吧,在哪里过生活不是过呢?”
他却乐呵呵地回应:“妈,我感觉现在我在北京除了没房子,除了吃不上家里的饭菜,其他的什么都有啊,我很喜欢。”
我有时把这理解为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有时也高大上一些觉得这有可能是一个年轻人的抱负,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
便也只能告诉他:“只要你觉得好就听从你的内心吧。”
世事无常,小儿子大学生涯有两年是在疫情中度过的,各种因素使然,毕业以后回到了家乡,呆在了父母身边,整日一个屋檐下,虽然大家各忙各的,不多见面,但牙齿碰舌头的事肯定在所难免。
有一天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总归是他有一点在我看来是玩世不恭的态度激怒了我。
我开始履行一个妈妈的威严,劈头盖脸痛斥教训,不外乎就是丝毫不能免俗地气急败坏地嚷嚷养你这么大,你竟然怎么样怎么样云云,我的确不记得自己当时情急之下都骂了些什么。
然后是不欢而散,他去上他的班,我去做我的工。
晚上我正坐在电脑前,听见门锁响,听见他和爸爸打了招呼,问了声:“我妈呢?”
然后人就来到了我的房门口,递过了一瓶和他们出去吃饭时我常点的饮料,恶作剧式地放到我的电脑边:“给,喝了消消气。”
我正准备张嘴要说什么,他马上堵回来:“我向您道歉,但不代表您早上骂我骂的是对的,只是因为您是我妈,我不想让您生气。”
记忆中类似这样的场景有很多,每一次都让我觉得,做妈妈这个职业虽然没人发工资,但的确还是很受用的。
此刻这样说,在当前的语境下,似乎有点凡尔赛式的可恶。
其实,我真心想表达的是,妈妈爱孩子的方法真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
事实证明,生活中有一些非常规,非主流的养育方式,也照样能培养出健康乐观的孩子,因为孩子天然有他们自己的适应调整能力。
我自己切身的感受加上为数不多的从业经验,觉得所有爱孩子的方式中最核心的议题需要是,这些爱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的,是符合孩子的特质的,而不是妈妈认为正确的。
妈妈和孩子之间情感的流动只要是真实自然的,不管有什么样的矛盾,妈妈和孩子之间天然的连接都不会被阻断。
我快到不惑之年时,才下决心做出了一些取舍,去全身心投入地去学心理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两个孩子在上高中时就已各自决定要学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专业,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他们,而没有自做聪明地建议他们去学习大众认可的热门专业或者普遍认为好就业的专业。
现在看到他们各自从事着自己擅长的工作,我还是颇感欣慰的。
至少在这样一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他们因工作带来的压力可以相对少一些。
今年国庆节朋友圈标配的一段话是:“何其有幸,生于华夏,长于盛世,不经乱战,不缺衣食,享受着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感恩祖国的庇护,见证百年,愿山河无恙,愿祖国繁荣昌盛。”
很期待每一个漂泊在外的年轻子女们也可以发自内心地发一个朋友圈,说:“何其有幸,生在一个自在又温暖的家庭,让疲惫的身心可以停靠。”
我们不能强求成年人的每一段婚姻都是幸福的,同样不能奢求每一对夫妻都是神仙眷侣。
但我们可以希望每一个爸爸,每一个妈妈尽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打理得清清爽爽,让儿女感觉在父母面前是轻松的、自在的、温暖的、踏实的。
在这样一个压力倍增的时代,希望每一个在外的倦鸟,在每一个难得的节假日到来时,都能渴望归巢小憩。
——END——
关注“心教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