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岚子胡同
草岚子胡同,南北曲折走向,南端西折起自刘兰塑胡同,北至大红罗厂街。全长340米,均宽5米。清代初称草栏,因庆丰司草栏在此,故名。后谐音演称为草篮子。1911年后东部又演变为草岚子,北部南北段称牛圈。1949年后东部定名草岚子胡同。1965年与牛圈合并,统称草岚子胡同。19号院,原为看守所,1933年改为"北平军人反省院",习称草岚子监狱,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元代此地属积庆坊四铺,明清时属皇城西苑范围,多是为宫廷服务的设施和仓储之地,均不见有"草岚子"地名。但此地原有酒醋局、羊房(后讹为养蜂)夹道、御马仓草栏等地名,"草岚"似由"草栏"谐音而来,成名于民国初年。虽然这条小胡同名不见经传,但却因三十年代在这里设置了"草岚子监狱"而名声大振。因为这是一座关押"政治犯"的特种监狱。
草岚子监狱是一片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旧式建筑。在明清年间,这一带是御马监草料场,《顺天府志》称这里为“草拦子”。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称这里为“草篮子”。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始称这里为“草岚子”。“草岚子”即由草料场演变而来。在这个草料场的附近,明代有个安乐堂,是用来拘禁犯罪宫女的所在,有病或年迈的宫女也被送到该处坐以待终。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京师警察厅,下设东、西、中三个分厅,草岚子即是京师警察厅中分厅,内设看守所,拘押对象是西什库天主堂所辖教区中的不法教民。光绪三十四(一九○八年)曾扩建看守所,从此初具规模。看守所后墙没有门,门外就是草岚子胡同。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六月,这里是京师地方审判监狱,因为收押犯人数百,监房狭窄,人满为患,从而再度扩建,并在监狱后墙上开了一个洞门,通向草岚子胡同,凡押送犯人,犯人病故,犯人亲属探监,都从草岚子胡同那个后门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