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的朋友》(读书笔记,之二)(2022.12.15)
《当时间的朋友》第6-8章
第6章 交流
1.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只有记得住要点,才能够理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赢得尊重”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也绝对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实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观察能力,而且人还会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情绪的波动必然会干扰理智,进而影响表现——无论是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
3.讨论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这并不说明我们傻,也不说明我们笨,只说明我们的提升余地还很大。每个人最终拥有的能力都是依靠积累获得的。积累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求知的路不仅很长,而且很苦,走下去既需要心智的努力,还需要勇气。我们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时间、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们“想明白”的本领,甚至带他们跨越那道阻挡大多数人的障碍,这任务几近不可能完成。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4.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是一个人的奥德赛。
没有人能帮得上你,你只能依靠自己。并且,要牢牢记住:正如没有人能帮得上你一样,估计你也帮不上别人。
5.反馈机制。确认正确理解了信息发送者传送的信息。
6.勤于反思。摆脱经验主义:
(1)了解经验的局限。摆脱经验主义,不仅需要对道理本身的了解,还需要勇气。
(2)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小心驶得万年船。
(3)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
(4)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5)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多读杂书,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6)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第7章应用
要不断地寻找你自己,那个真实、无限的自己,才是你的导师。
1.兴趣
所谓不喜欢: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件事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吧。
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2.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绝大多数成功的人,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很可能根本不存在。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3.痛苦
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种——痛苦。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大脑拥有遗忘痛苦的功能。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时候。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很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办法。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地方。
另一个办法是,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
做任何一种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他的策略使他比别人重复得更轻松、更愉快,所以,最终他属于那些成功的少数派。
4.比较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对成长很有帮助: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
5.运气
首先,运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运气有好坏之分。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尽管运气确实存在,但我不能相信运气,或者完整地说,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
尽管对生活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观
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努力,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一个人准备好了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6.人脉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第一,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第三,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辛苦,说出来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却远比多数人想象中来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5年,长则20年”。
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最佳状态貌似是: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首先,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其次,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
自信和自卑的衡量标准是在自己身上,还是要以别人为参照物呢?事实上,既不该在自己身上,也不该以别人为参照物。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慧与痴的差异,并不依附个人观点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看法而改变。
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另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去做的事情——让别人舒服。很多时候,所谓“谦虚”和“低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8.灵感
例子这东西跟钱一样,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素材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就可能会积累很多原本想象不到的素材——惊喜连连。“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是从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所需要的“被关注的信息”。
埃斯库罗斯[插图]曾经说过,“所谓智慧就是记忆力”,我相信,这应该来自他在当时无法全面解释却又朴素而自然的体验。
9.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泼冷水的愿望之强烈,令人无法想象。那种强烈借助了太多的力量——怀疑、嫉妒、恐惧、愤怒,而在表现的过程中却又披上了另外一层“皮”——关怀、爱护、友好、帮助。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10.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冗余】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要留出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
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么他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么他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每个人都不相同,有些人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上获得更多的乐趣,有些人则会在生活琐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很多时候,鱼和熊掌确实不可兼得——你必须选择。这也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
时间分配工具:黄金分割率可以作为一件趁手的工具。
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拥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看看每天自己做的事情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却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却不重要的。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很多快乐是建立在“自知之明”上的。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
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简单地说,如果满分是100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法,做到61.8分就够了。因为61.8分以上的成绩,必须放弃很多才可以获得。
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吧!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当然,如果能做到专注3小时更好。
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专注2小时,未经训练的你肯定做不到,因为没有任何人不经训练就能做到。最初的时候,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插图]”。例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
11.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表情是平静的、从容的、放松的、专注的。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 “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
12.物极必反
(1)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因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
(2)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血缘关系是我们唯一无法解除的关系。(应该随身携带一个用于记录的工具,以便记录每次与家庭成员或亲属通电话的日期和时间)
(3)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陪伴、安慰、帮助。相互,交换。帮助身边人的方法很多,但其中最有价值也最被重视的往往不是金钱帮助。在我们决定是否要对某人提供金钱帮助的时候,需要弄明白这样几件事:首先,我们自己可能并非真的有能力提供金钱帮助;其次,需要金钱帮助的人很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最需要的并不是金钱;再次,金钱帮助说不定会带来负面效果,因为金钱可能有去无回;最后,因为我们没有提供金钱帮助而心怀怨恨的人,就算我们为他提供了帮助,他最终也不见得会真的心生感激。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当身边的人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告诉他。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我们帮助。
13.自我证明
不用花心思和时间去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这几乎是没办法做到的。
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气平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如何议论根本没办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
第8章积累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宁静祷词》。改编:愿我能从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敢于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也愿我有智慧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
积累不只限于一代人的努力。事实上,积累的信念甚至可能遗传。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耐心的孩子,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相信积累的孩子。
亚伯拉罕·林肯[插图]曾经说过:“男人要为自己40岁之后的长相负责。”
越早醒悟越好。想想看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能改变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唯一的方法。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去埋单。
现在就干!!把这一刻立即变成伟大梦想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