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间的时候,小航突然歇斯底里地怒喊,疯狂地挥舞着拳头冲小阳砸去,嘴里一直尖叫:“我要揍死你!”我们赶紧冲过去,紧紧扯住他,好不容易拉到课室外。小航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了,上个学期也发生过两单,那两次我都是冷静处理,耐心抚慰让他尽快冷静,起因都不是大事,而是小航却把它们看得很严重从而造成激烈冲突,跟家长沟通协调引导。虽然事后好像解决了,但是如同定时炸弹般仍然出现类似情况。这次我想换种方式看看怎样,于是严肃地跟他喊:“请你冷静!不要被情绪魔鬼控制住!”结果小航继续如故,还把怒气迁移到我身上,他恶狠狠地冲着我大骂,不停地喊说我只会说是他的错,后来他又扯到他爸爸妈妈每次都说是他的错,完全失去理智的模样。从他断断续续激动的控诉中,我了解到了有一次上网课,他在评论区说自己去过某个地方,同学们都不相信,妈妈知道后,跟他说:你看你发这个信息上去,不仅扰乱课堂,大家都不相信你,讨厌你。他心里仿佛有很多的怒气,在这一刻完全释放,此刻的他如同一只坚硬的刺猬,对外界满是抵触与抗拒的态度。眼看他不再跟我合作,为了更好地让他冷静,我打电话让他爸爸过来接,简单解释几句后即回到班里。
立刻找同学了解清楚了情况:小阳小组和小航小组在课堂展示中闹矛盾,小阳组说小航组抄袭创意,本来也是随口说说而已,下课时其他孩子都放下了。小航和小阳下课后又纠住这件事一起说,一开始是你说我我说你,最后小阳对小航示以笑容表示挑衅,小航被点燃,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按普通同学的看法,这应该不是一件值得如此大动干戈的事。我打电话给家长,沟通与告知此事的来龙去脉,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小航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跟他平时的解读也有很大关系,可能无意中的一件事,都被孩子无意识地放大化,解读为对自己的攻击。进一步分析可能这种情况与平时的意识固化有关。如评论区事件,小航只是有感而发,出于喜悦分享和孩童般炫耀的小心机,但是妈妈却解读为孩子的不良行为,上升到孩子故意扰乱课堂以及被同学们讨厌的严重事实,估计孩子内心也是很委屈的,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别人不信任自己就算了,还被归为自己的错。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可能就被指责犯错,好像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这种意识被固化,就产生怨气,当产生类似情境的时候,这股怨气就转化为对他人的攻击,实则是对自我不良评价的攻击。联系《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的理论,在我们看来疯狂的行为,对学生本身的认知和心理风格来说,却是正常的。
又跟妈妈沟通了我认为评论区事件的正确做法,对孩子的小问题一笑置之,不用纠结,放手即可,不用凡事要求如此严格。如确实认为孩子的这件事做得不妥,可以正面引导:“你能够积极参与评论,课堂表现真专注!如果能提出跟课堂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表现会更好!”妈妈还举了例子证明自己关心孩子:晚上回来后盯着孩子练琴,孩子问为什么,妈妈说:“你没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我要看你是否管理好自己。”虽然好像是无意中说的话,但对于太需要肯定的孩子来说,这样又是一场来自不信任的伤害,关系良好的情况下,或许可以改换为:“妈妈在欣赏你弹琴,累了一天,听到你的琴声就是一种放松,你能通过练习弹出更美的琴声给我听吗?”或者表达感受:“今天妈妈发现你弹琴时在做其他事情,妈妈很担心你这样能否练好琴,需要你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想有什么方法?”
这是从家长教育方式去引导的,孩子回来后,我还要潜移默化地引导,找合适的时机,可能还要聊聊这件事,如何聊到触动心灵,帮助改正行为,还要补充心理学知识!还要根据科学原理继续修正我对这件事的解读,从孩子的行为本身发现真正原因所升。下周四帮小航预约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辅导,到时再看看老师的反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