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在凝神
原文: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
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
译文:
涵养志意要效法木然无欲的灵龟。
之所以要涵养志意,是因为心神思虑不畅达的缘故。
当人有欲望时,就一心一意地思虑这种欲望。
所以说,志意是受欲望驱使的。
欲望过多,就会心神涣散。
心神涣散,志意就会衰退。
志意衰退,思虑就不畅达。
所以说,心神专一了,欲望就无从顾及。
欲望无从顾及,志意就不会衰退。
志意不衰退,思路就会畅通无阻。
思虑畅通就会脏气和通。
脏气和通了,乱气就不会在胸中烦扰了。
所以,在内涵养志意,在外就会明知别人。
思考:
是不是因为乌龟除了睡觉之外不做他想,所以如此长寿才被人称为九千岁呢?
这里有一个因果关系可以推测出来:
想要脏器通先要思路顺畅,而思路顺畅的来源是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想要保持专心致志就要将欲望减少不能被分散。
这里的脏器通畅应该指的是(精、气、神)三者在体内达到平衡的循环,使人的状态保持良好;
如果一个人做事情总是三心二意,就会发现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差强人意不是最佳的理想状态,这是因为精神的分散,没有达到专注的状态。
试想一下脑海里有好几件事情需要同时处理的时候,是不是忙不过来或者有顾及不了全局的感觉,本来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效率最高的,当你把这一份专注分给三件事情那专注也是有限的,需要来回切换思路。
所以当需要休息时,先放下对明天的担忧,专注的养好精神,有重要的紧急事情需要处理时,做完一个在继续下一个,同时处理反而不会满意。
2.
原文:
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
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
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
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
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
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
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
神丧,则仿佛。
仿佛,则参会不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
己安,则志意实坚。
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译文:
养志,就能心气通达;知人,就会明确职责、善任善用。 想要使用某人,必须先知道他能否养志,了解他元气、脏气的盛衰状况,观察他的心志如何,考察他的理想所在,了解他的才能大小。
若不养志,心气就不稳固。
心气不稳固,思路就不畅达。
思路不畅达,志意就不坚实。
志意不坚实,应对能力就不强。
应对能力不强,就会志气丧失而心气虚竭。
志气丧失心气虚竭,神气就会荡然无存。
神气丧失必然精神恍惚。
精神恍惚,心、神、志三者就不能协调行动。
由此可见,涵养志意,务必从安己去欲开始。
自己安定了,志意就会坚实。
志意坚实了,自己的声威气势就不会分散减弱,神气就固守于胸中,就可以分散别人的威势了。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个企业需要招人,而他们招人的办法是吃一顿饭;
这顿饭用的是比较坚硬的石材用来为难应聘者,目的是看谁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又快又好;
能吃得快的人身体更加健康,而对于企业而言,员工身体健康就会少请假有稳定的人手。
这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呢?
证明这些被录用的人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并且有着坚定地心神,做事时能够专注对付一件事情。
思考:
摒除杂念是养智的第一步,在思考时学会减少外界打扰是第二部,然后才能进入专注的状态心神合一;
心神合一后就会有坚定的信念和稳固的斗志,而在与对方进行交涉和谈话时,就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这个应对能力不只是说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包含自信、气场、急中生智。
今日的学习到此结束,你学会了吗?
原来小动物身上也有很多我不具备的优点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