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开始参加直播共读。在读完第一轮后,我们开启了第二轮,并加入了一个环节:首轮“复述”。
经常听到一句话:“教”就是最好地“学”!
比如,读完一本书、学完一门课程、又或者缩小点范围-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点;我们就把学到的东西、自己的感悟告诉别人。
可问题是,我经常碰到一个困扰:脑子里好像有那么个东西,但是说着说着就把自己绕糊涂了。最后发现,我以为我懂了,其实我压根就没明白过,甚至根本就不记得了。这该怎么整?
既然不能融会贯通,不如降低要求,找到最少必要条件:想要“教”,想要告诉别人,最低要求就是“记住”。
于是我们的首轮复述形式就是“死记硬背”。
为什么要“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就是通过不断重复和背诵来记住信息。
那么通过“死记硬背”,除了让我们走上“教”的捷径,还有哪些好处呢?
它对于我们的大脑究竟有何作用,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神经元是大脑中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信息。
一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信息通过电信号沿着轴突传递,并通过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传递到其他神经元。
当我们“死记硬背”时,通过反复重复和背诵,增强了突触传递效率,使得相关信息更容易被记住。
而长期的记忆练习和重复会导致新突触的形成,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数量。
新的突触连接使得大脑能够更高效地存储和检索信息。
--这何止是死记硬背,简直就是最便利的脑力进化模式!
就好比我们修路:
假设我们要修建一条复杂的高速公路网络,以便在各个城市之间快速、有效地传输物资和信息。
每个神经元就像一个城市,城市之间通过道路(轴突)相连。
突触相当于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入口和出口,通过这些入口和出口,信息(物资)可以在城市之间传递。
一开始,城市之间有一些基础的道路连接,但这些道路可能比较狭窄,交通效率不高。
通过反复地运送物资和进行道路建设的工作(死记硬背), 每次运送物资(进行记忆练习)都会让道路逐渐变得更宽、更顺畅。
多次运送之后,原本狭窄的道路变成了宽阔的高速公路,信息可以更快、更高效地传递。
如果某些城市之间需要频繁地传递信息,那么除了拓宽现有道路外,还会修建新的高速公路连接这些城市。
这就像是反复记忆某些信息时,大脑会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增强记忆存储和检索的能力。
经过多次重复和强化记忆,神经元之间形成了稳固、高效的突触连接,就像城市之间有了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
在需要时,信息可以迅速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确保记忆的快速检索和应用。
“死记硬背”:人人适用,无需付费,需要的只不过是时间,以及在那段时间中倾注的注意力,如此神效且亲民的脑力进化工具。怎么想怎么划算,不是吗?
怎么”死记硬背“
然而即便是死记硬背,有的人背得很快,有的人背得很慢;有的人背了能记很久,有的人背完就忘。
既然背了,总归是想背得快,记得久。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死记硬背”更为高效且持久呢?
01
熟练朗读
我们背一个单词,读几遍,自然就背下来了;我们背一个句子,多读几遍,背下来也很容易;我们背一段话,难了点,但是再多读几遍,也能背下来。
他们的前提都是“熟悉”,通过重复朗读熟悉内容,背诵就会变简单。
然而当我们背诵一篇短文,好几段甚至十几段,难度立马上了几个台阶,这时,我们需要下一步。
02
拆解逻辑
由于前面我们已经熟练朗读,已经对要背诵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接下来就是拆解大框架(整体)下的小框架(每个段落),背诵的过程就是往每个小框架填补信息,最终填满,呈现整个丰满的框架。
背第一段的时候:
先知道这个小框架的大意--比如是为了解释某个概念;或者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或者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
接着拆解词汇和词汇间,句子和句子间的逻辑--比如进行分类、比较、因果;或者更细层面的并列、递进、转折;又或者从正反方向多次举例论证;
然后利用关键字/词帮助自己记忆,把前后内容串起来。
背第二段的时候:
同上。且背完后连同第一段一起背,背之前同样拆解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逻辑,以此类推。
03
检查背诵
第一遍自己背给自己听,再核对有没有重点被遗漏。
第二遍共读的时候背给小伙伴们听,再结合小伙伴们的背诵看看有没有重点被遗漏。
04
定期复习
然而还有关键的一步:定期复习!多次重复和强化记忆,这里不再多讲。
总结
通过死记硬背,我们不仅仅是在记忆信息,更是在锻炼大脑,增强神经连接。在我们的大脑中修建一条坚固的高速公路网络,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知识传递打下坚实的基础。
死记硬背不仅仅是一种记忆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它提醒我们,任何知识的积累都需要时间和努力。通过这种踏实的努力,我们还能培养专注力和耐心,这些都是人生中无价的财富。
所以,下一次当你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信息时,不妨尝试一下死记硬背。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在记忆,更是在塑造你的大脑,开启一段智慧之旅。
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